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诗句释义

1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我听说端溪的砚石很好,但怀疑它是否具有当地特有的风格。

  1.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那个人不是博学的人,这句话并不公正。
  2.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虽然外来的客人说这里很美,但我担心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的才华。
  3.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蘸着毛笔在纸外滋润墨水,但是文字散漫,只是空洞无物。

译文

听说端溪的砚台很好,但我觉得它可能只是模仿当地的风俗。那个人并不是一个博学的专家,所以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公平。
尽管外来的客人称赞这里的美丽,但我认为他们的才华可能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出来那样。
蘸着墨水在纸上润湿,但是写出来的文字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只是空洞而无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端溪砚的复杂情感。一开始,诗人对端溪的美好景色表示赞赏,但随即质疑其是否有独特的地方风格。随后,诗人提到有人可能只是表面地赞扬端溪的美,而非真的理解或欣赏其文化和艺术价值。

诗中的“彼人非博识”和“此语未为公”反映了诗人对他人看法的批判性思考,暗示了诗人认为别人的看法并不一定公正或准确。而“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观点,即外来的访客可能只是肤浅地赞美,而不是真正理解这里的文化或艺术。

最后的“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表达了诗人的失望和讽刺。他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只是在纸上涂画,却缺乏真正的内涵和深度。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文人墨客普遍缺乏真才实学的一种批评。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溪砚的景象和评价文人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追求和对虚华表象的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