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上虚无,仿佛凌倒景。
微茫鸿鹄背,指点众山顶。
出日上扶桑,徘徊万林影。
丙子年三月十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清朗山月甚明因以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为韵诗各六句
【注释】:
- 丙子岁:指的是宋朝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 三月:指春天。
- 十二日:即三月十二日。
- 游嵩山:游览泰山。
- 宿峻极中院:在泰山的中院住宿。
- 时天气清朗山月甚明:当时的天气晴朗,月亮明亮。
- 阴壑生虚籁:山谷中的寂静。
- 月林散清影:月光映在山林之中。
- 为韵诗:作诗。
- 各六句:每首诗各有六句话。
【译文】:
穿过云层上登虚无,仿佛凌驾于倒景之上。
微茫鸿鹄背,指点众山顶。
出日上扶桑,徘徊万林影。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十二日游历泰山并宿于中院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对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夜晚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先从“穿云上虚无”开始,诗人描绘了一幅高耸入云、虚无缥缈的泰山景象。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紧接着的“仿佛凌倒景”,“凌倒景”,即凌驾于景物之上,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站在泰山之巅,俯瞰周围景色的豪迈情怀。而“微茫鸿鹄背”,则运用了鸿鹄比喻,形容诗人的身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如同飞鸟掠过水面一般,增添了一份神秘与诗意。
“出日上扶桑,徘徊万林影”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夜空。在这里,他描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升起,照亮了万林,使得林木的影子若隐若现。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通过简洁的诗句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和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