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莼浸滑涎蜿蜒。
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
常思郢客解刺船,岂解乘槎上青天。
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
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

【注释】

①东湖:泛指西湖,位于今浙江杭州。

②翠荇:嫩绿色的荇菜。

③紫莼:紫菜。

④川光:指湖中波光。

⑤郢客: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曾游于吴国,因劝吴王伐楚而遭陷害,被楚王追杀至江边,投水自尽。后为伍姓之祖。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⑥乘槎(chá):古代传说有天河与人间相通,乘槎可以过天河。

⑦骊颔蠙(huò lián):一种蛤蚌。传说中骊龙能吐出这种蛤蚌。

⑧桑田:传说中大海变桑田的神话。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初年,诗人在西湖游览时,即景感怀,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首联写景。“翠荇弄水时出没,紫莼浸滑涎蜿蜒。”这两句以动态描写,写出了湖水中的荇菜在微风拂动下摇曳生姿,又写出了水中的莼菜在水波中漂浮、摇曳的样子;同时写出了水波粼粼、莼菜飘荡的景象。“川光遥接行潦前,野气空阔浮寒烟。”这两句以静态描写,写出了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溪流相连接的情景,写出了远山与近水的相互辉映,写出了山野之气在寒风中弥漫开来,形成一股茫茫的烟气。这两句话既写足了景色,又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颔联用典抒情。“常思郢客解刺船,岂解乘槎上青天。”“郢客”是借用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伍子胥在逃亡途中遭遇到楚平王的杀害,最终得以逃脱并返回故乡。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命运多舛,前途渺茫。

颈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又思吾儿能测渊,岂能夺得骊颔蠙。”这里又借用了伍子胥的故事来表达诗人对自己儿子的期望之情。伍子胥曾告诫儿子不要贪图荣华富贵,要立志报效国家。这里诗人希望儿子能够有像伍子胥一样胸怀祖国大义的品质,不要贪图功名利禄,不要贪图荣华富贵而迷失自我。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上升却回复入海,只恐澄海为桑田。”这里再次借用了伍子胥的故事来表达诗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伍子胥曾经劝阻吴王不要去攻打越国而遭到吴王的反感,后来吴军进攻越国时被越军击败。这里诗人担心自己也会遭受像伍子胥那样的命运,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