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
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
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
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
    (流马飞粮)指刘备在公元219年被东吴击败后,从成都撤退到白帝城。流马指的是刘备撤退时带走的粮食和战马。飞粮则形容这些物资迅速撤离的情况。
    (卧龙)指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蜀汉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
    (写雄图)指诸葛亮在白帝城制定了著名的《隆中对》,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战略。

  2. 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
    (金刀)指刘备,因为刘备以金印加封为蜀汉皇帝。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寻求帮助,即后来的“三顾茅庐”。
    (铜爵)指孙权,因为孙权以铜爵加封为吴国国王。
    (铜爵虽强)指孙权虽然势力强大,但仍然需要依赖刘备的支持。
    (视一夫)比喻孙权虽有强大的武力,但在面对诸葛亮这样的智者时,也需要尊重和听从他的建议。

  3. 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
    (鼎足山河)比喻三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如同鼎足支撑的山河一样稳定。
    (雁行兄弟)比喻吴国与蜀汉之间虽然关系紧张,但仍然是兄弟国家,共同对抗魏国。

  4. 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
    (当年)指三国时期。
    (毫端计)比喻诸葛亮的智慧如同一根毫毛一样微不足道,但最终却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魏狗)指曹操,因为他曾被人称为“曹贼”。
    (不令无)意为如果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将会失去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赏析:这首咏史诗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感慨。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的形象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诗中的典故“三顾茅庐”、“鼎足山河”等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蜀国与吴国的兄弟关系,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