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祥分葆羽车,老君抱送浃云霞。
夏正更籥称觞近,蜀道占星故国赊。
尚忆前时司玉牒,试簪明日剪金花。
这回飞燕知恩旧,肯到寻常百姓家。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写送别的情景和对友人的祝愿,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平实通俗,感情真挚深沉,风格质朴自然,是宋人送别诗中难得的佳作。

“新岁祥分葆羽车,老君抱送浃云霞。”首句“新岁”,即新年。“祥分”,吉祥的分配。“葆羽车”,指用羽葆装饰的车子。“老君抱送”:老子把寿王抱送。“老君”,道教尊称老子。《太上宝符经》说:“天地初成时,有九头日神名曰金甲天乙,身长九寸,戴日之象,号曰老君。”《太平御览》引《三五历纪》:“九天司命东华老君曰:‘吾当治世。’”这里泛指寿王,也暗含祝寿之意(或理解为祝寿)。“抱送”,抱着送行。“浃云霞”,遍洒云霞。

“夏正更籥称觞近,蜀道占星故国赊。”第二句承前“抱送”之意,进一步说明寿王去任的原因。“夏正”,夏历。“籥”(yuè),古代一种管乐器。“更籥”,换律管乐器。“称觞”,举杯劝酒。“夏历”,农历。按农历计时,夏至为一年之始,因此说“夏正”。古人以竹制简,刻记年事月事。“更籥”即更换竹简。“称觞”,举杯。“夏正更籥”即在夏历中更换竹简,意味着改换年号,调整政令。“占星”,根据星辰的位置占卜吉凶。“故国”,故乡。“蜀道”,四川一带的路。古人认为蜀道险峻难行,所以“占星故国赊”。“赊”,远。这两句意思是:在夏历中更换竹简,调整政令;根据星辰的位置占卜吉凶,因为蜀道险峻难以通行。这两句既说明寿王去任的原因,又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关心,希望他平安顺利地完成任务。

“尚忆前时司玉牒,试簪明日剪金花。”第三句承上“夏正更籥”而来,点明题中“提举二首”的具体内容。“玉牒”,玉版,指帝王授予的官爵、封邑等文书。《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仪》:“玉牒,王者之玺信,以封诸侯王。”《后汉书·百官志三》:“郡守、王国相皆玉牒。”此处指皇帝给寿王所授的官职和封邑。“司玉牒”,掌管玉牒。“司”,管理,主持。“尚忆”即仍然记得。“前时”,以前的时候,指过去。“司玉牒”即从前掌管玉牒。“剪金花”:剪取金花。古时女子喜用金箔饰物,如金钗、金簪子、金步摇、金花绣帕等。“明日”即明天。“剪金花”,指明天要给寿王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剪取金花作为祝贺之礼。

“这回飞燕知恩旧,肯到寻常百姓家。”第四句承接前文,表明自己与寿王的深厚友谊。“这回”,这次。“飞燕”,赵飞燕,汉代著名美女。“知恩”意为知道别人的恩情,感激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得卫子夫为皇后,非常宠爱。卫子夫生下太子刘据后,武帝将她废去。后来有人向汉武帝推荐赵飞燕,汉武帝召见她后十分喜欢她。于是,卫子夫被打入冷宫,而赵飞燕则得到宠幸。“飞燕”在这里借代寿王对自己的喜爱。“旧”,以前的意思。“寻常百姓家”,平民百姓家。“肯”,愿意的意思。“肯到”,愿意到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次飞燕(比喻寿王)知道你的恩情,一定愿意到平民百姓家里来。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在淳熙六年(1179)春离开成都,出使南郑时写的两首送别诗中的一首。此诗以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以及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留恋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首联开篇即写送行的场面。作者先从时间上着笔——新岁时,即春节刚过,接着又从空间上来写——老君抱着寿王一路欢歌,把寿王送到了天上云霞之中。这里的“老君”是指传说中的老子,这里用来指寿王。“抱送”一词用得很巧妙,它不仅说明了送别的情形,还暗示了寿王去职的原因——老子把寿王抱送上天云霞。

颔联写送别的场景。作者首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夏至过后不久,然后写到送别的地点——蜀道上空。由于蜀道险峻难行,所以古人常常用占星来占卜吉凶,而“占星故国赊”一句正好照应了这一主题。

颈联直接点出了题中“提举二首”的具体内容——给寿王颁发玉牒和剪金花。作者先交代了玉牒的来历——从前掌管玉牒;然后又写到剪金花的仪式——明天给寿王举行这个仪式。

尾联写自己与寿王的情谊。作者先回忆起以前的情况——从前曾给寿王颁发过玉牒,并剪了金花;然后写到现在的情谊——现在仍记得寿王对你的恩情。最后又写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能到平民百姓家来做客。

全诗语言平实通俗,感情真挚深沉,风格质朴自然,是宋人送别诗中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