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四月晦,絺绤未能裁。
天气疑无定,春寒恐再来。
袭衣从汗浃,交扇取风回。
野秀深成黑,炉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
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闷书
四月晦日行,絺绤未裁成。 春寒疑无定,天气恐再来。
袭衣汗沾襟,交扇取风回。野秀深成黑,炉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注释翻译:
- 闷书:诗名,作者李覯。
- 四月晦日:农历四月的最后一天。
- 絺绤:古代指粗麻布,用以形容衣物的质地。
- 天气疑无定:天气变化无常,令人难以预测。
- 春寒恐再来:春天的寒冷似乎随时可能再次降临。
- 袭衣从汗浃:穿着潮湿的衣服,身体感到不适。
- 交扇取风回:通过摇动扇子试图驱散身上的湿气。
- 野秀深成黑:田野中的景色显得阴暗,因为雨水和雾气。
- 炉薰冷作媒:点燃的香料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为房间带来温暖。
- 年高情已淡:年纪大了,感情变得淡薄或不热烈。
- 俗薄意多猜:世俗浅薄,人心难测,常常产生误解。
- 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简称。
- 芳樽谁与开:没有人与我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时光,饮酒赏花。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覯的《闷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以及对人生感慨的抒发。首句“行行四月晦”点明了时间,四月的最后几日,天色阴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季。第二句“絺绤未能裁”说明连基本的衣物也还未准备妥当,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无力感。第三句中,“天气疑无定”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确定性的感觉,增添了一层忧虑。
接下来的诗句“春寒恐再来”、“袭衣从汗浃”,描绘了诗人穿湿衣服、因寒冷而颤抖的场景,以及通过扇子努力驱赶寒气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无奈的适应。第四句“交扇取风回”则形象地描绘了用扇子扇风的情景,虽然动作看似简单,却透露出诗人对环境的无奈和对温暖的渴望。
第五句“野秀深成黑”,通过描述田野的阴暗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即将来临的雨季的恐惧和不安。第六句“炉薰冷作媒”,则通过点燃香料,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气氛,与前一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结尾两句“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岁月流逝使得情感变得淡然,而世态炎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和猜疑。尾句“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则是诗人的遗憾和无奈,他怀念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李白和杜甫,但现实中无人能与之共饮共乐。这种怀旧和孤独的情绪贯穿全诗,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思考。
通过对《闷书》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到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季节变迁与人生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