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
何曾设钩距,到底是聪明。
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
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如廉士,农桑学颂声。
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
远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
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诗句解读:
- 首句:“送知县苏秘丞移英州”,这是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对一位知县苏秘丞的离去表示送别。
- 次句:“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 这里的“大邑”指的是南城,而“治道行”则表达了对苏秘丞治理南城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 第三句:“何曾设钩距,到底是聪明。” 这句话表达了对苏秘丞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机智的赞赏。
- 第四句:“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 这里使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一方面形容了政治上的稳定,另一方面描述了民众的恐慌反应,反映了苏秘丞治理下的秩序井然。
- 第五句:“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这句表达了即使面对困难或诱惑,也能保持清廉的态度。
- 第六句:“府史如廉士,农桑学颂声。” 这里赞扬了地方官员和民众的廉洁自律,以及他们对于农桑事业的积极参与。
- 第七句:“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这句表达了对苏秘丞在任时间虽短但政绩显著的肯定。
- 第八句:“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 这里描述了即将离开南城的地理位置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对新任知县的美好祝愿。
- 第九句:“远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这句描绘了南城远离繁华之地,但仍享有上天赐予的良好环境,同时表达了对未来风气改善的期待。
- 第十句:“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 表达了虽然治理政务需要技巧,但总有适合的方式;同时,也暗示了治理之道的深远意义。
- 第十一句:“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这句话强调了上级对下属的期望和期许,以及记录下这些成就的重要性。
译文:
送别县令苏秘丞移任英州,
南城大邑治理有方。
未设钩距却聪明绝顶,
鼎在神奸皆伏服。
鹰来鸟雀受惊骇,
诈穷多自笑,刑严也知平。
府史似廉士,农桑学颂声。
在官短暂却业绩显著,
岭路经过庾信城,
州图得英才,喜见英州。
远人因天赐之福而幸福,
弊端日除渐趋清朗。
游刃有余非难事,
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上级期望深如水,
彝器待书以记功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开南城的知县苏秘丞的深厚感情。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苏秘丞治理南城的成果和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任知县的祝福和期望。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