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示病元来怕,遇酒逃禅却未真。
三古绝编徒自圣,二王书法恐非臣。
扇子,一种历史悠久的实用物品,也常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扇子往往象征着凉爽与优雅。李石的《扇子诗》便是这样一首咏物抒情之作,通过对扇子的描绘,寄托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及赏析:
- 拈花示病元来怕:
- 拈花:这里可能指的是佛经中的一则故事,即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摩耶夫人手捻花枝以示庆贺,而佛陀则拈起一枝花表示已经觉悟。
- 示病:比喻以生病为由躲避世俗纷扰。
- 元来怕:本来是出于对尘世的厌恶和恐惧。这里的“怕”,不仅是物理上的畏惧,更是精神上的抵触。
- 遇酒逃禅却未真:
- 遇酒:遇到酒便想逃避一切。
- 逃禅:逃离了佛教的修行,即禅宗修行。
- 却未真:虽然表面上逃避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
- 三古绝编徒自圣:
- 三古:泛指古代的经典或历史。
- 绝编:指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献。
- 徒自圣:只是徒增了圣贤之名,实际上并未有真正的智慧和修为。
- 二王书法恐非臣:
- 二王:指晋代的王羲之与其儿子王献之(大令)。
- 书法:指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
- 恐非臣:担心自己的书法技艺不足以成为一位真正的贤臣。这里的“臣”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的一种谦称,也暗示了一种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自省。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对扇子的观察和内心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不满以及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人也在反思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