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注释】

焚香置榻:烧香时铺上席子。拂氍毹:拂拭地毯。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坐垫。结趺:盘腿坐在地上。丈室:指大圆庵,这里指大圆庵的大殿。居士:佛教用语,对在家出家的男子的尊称。台山:即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文殊:菩萨名。信心自得超三界:相信自己能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佛教语,指欲界的欲根境界,色界的色根境界,无色的无漏境界。明眼何尝滞四隅:明眼人的眼睛不局限在四方角落。滞:滞留,停滞。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伯雪相逢:与友人相遇。电机:指电灯开关。涉泥涂:踏进泥地。

【赏析】

《题大圆庵》是宋代文学家释慧空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庵堂中烧香、打坐、观照禅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禅宗的理解和追求。

首联“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描绘了诗人虔诚祈祷的场景。焚香是为了净化心灵,置榻是为了方便休息,拂地毯是为了清洁环境。诗人困靠在蒲团上,盘腿打坐,全身心地投入冥想之中。这一联通过简洁的画面,展现了修行者虔诚而宁静的内心世界。

颔联“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进一步展开了对于修行者的想象和思考。诗人曾经瞻仰过一位居士,这位居士就是自己。他坚信佛法的力量,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诗人还想象到天台山有一位文殊菩萨,她的智慧无边,能够照亮众生的心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们坚定信念和无尽智慧的赞美之情。

颈联“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则是对诗人自身修行状态的具体描述。他认为自己的信仰已经达到了超越三界的境界,即超越了世俗的欲念和烦恼;而他的明眼则没有受到四周环境的阻碍,始终能够清晰地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修行过程中心性和智慧提升的深刻理解。

尾联“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修行生活的期许和憧憬。他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见时,能够亲眼目睹他们的智慧和修为;而自己则已经能够轻松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不受任何困难所困扰。这两句话既是对诗人过去修行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题大圆庵》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庵堂中的修行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佛教禅宗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以及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期盼和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