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日晚独沉吟,潮上风来别是音。
恃险战争休想旧,凭高临眺且论今。
数声雁蹙千年恨,一片帆惊万里心。
不是江山解磨折,却应人物自升沉。

【注释】

①金陵:即今江苏南京。

②沉吟:沉思,深思。

③恃险:依仗险要的地理条件。

④凭高:登上高楼远望。

⑤数声雁:几只大雁在天空中排列着飞行。

⑥万里心:形容心情无限遥远、深远。

⑦自升沉:自己决定自己的进退。

【译文】

霜天晚日独自沉思,潮风送来别样音信。

凭借地势作战想恢复旧日,站在楼上远望议论当今。

几声大雁划过天空留下千年遗憾,一片帆船飞来令人惊惧万般心绪。

不是江山能够磨折人的心志,却应该人自身的升降沉浮。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末,作者为明初诗人杨基。这首诗是作者对金陵故都的怀古之作,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和忧思之苦。

首联点题,扣紧“金陵”二字,写景抒情。

颔联直抒感慨。诗人以“恃险”“凭高”二词写出了当年此地是何等地雄壮,而今却是“凭高临眺”,不禁悲从中来。“恃险”句,诗人用典,“汉祖曾于此凭高而叹”,感叹当年此地是如何险要,如何可倚仗它进行战争。然而如今,这里已是一片荒凉景象,只有战火的创伤和岁月的沧桑。诗人面对这一切,感到十分痛心。“凭高临眺”一句,诗人由凭高眺望转入议论,指出眼前的现实与过去的不同,并由此而产生无限的感慨。

颈联写景,借景抒情。前句写雁,后句写帆。大雁南翔,引起诗人的联想:多少往事如烟,难以追怀;那片帆影飞来,又唤起了诗人的忧虑:这万里行程又将带给人们什么?诗人将大雁和帆船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富有诗意。

尾联直抒感慨。诗人以议论收结,指出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升沉无关,应看个人自身。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不是江山解磨折”,表明诗人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不应归咎于国家的兴亡和个人遭遇的不幸。“却应人物自升沉”则进一步表明诗人的看法: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沉浮,都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应归咎于国家和社会的原因。

此诗语言简练、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深沉。诗人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内心感情,把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自己个人的身世之感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忧时伤乱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