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道与右文亲,眼照沙阳肯许人。
师唱宗风非鼓笛,公谈实相托冠巾。
已曾见了何须再,特地拈来却未真。
公案分明在碑刻,不烦师子更频呻。
罗修撰宠示龙兴老碑刻龙兴道与右文亲,眼照沙阳肯许人。
师唱宗风非鼓笛,公谈实相托冠巾。
已曾见了何须再,特地拈来却未真。
公案分明在碑刻,不烦师子更频呻。
注释:
- 龙兴道:指佛教禅宗的龙华会。右文亲:指右文和尚。
- 眼照沙阳肯许人:指右文和尚对罗修撰的信任和接纳。
- 师唱宗风非鼓笛:指右文和尚以禅宗教义为宗风,不以鼓笛为法器。
- 公谈实相托冠巾:指罗修撰谈论禅理,将禅法视为实相,而不是依赖外在的服饰。
- 已曾见了何须再:指已经见过的东西不再需要再次经历。
- 特地拈来却未真:指特意从碑刻中取出文字,但并未完全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
- 公案分明在碑刻:指公案(即禅宗的机锋)在碑文上清晰可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诗,赞美的是罗修撰对龙华寺的贡献。全诗以赞美的语气,描绘了罗修撰如何帮助龙华寺修复并弘扬佛法,以及他的智慧和才华。
首句“罗修撰宠示龙兴老碑刻”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罗修撰对龙华寺的贡献。接着,诗人通过“龙兴道与右文亲,眼照沙阳肯许人。师唱宗风非鼓笛,公谈实相托冠巾。”这两句,表达了罗修撰对龙华寺的深厚情感。他认为龙华寺是他的故乡,他对龙华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用禅宗教义作为指导,而且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第三句“已曾见了何须再,特地拈来却未真。”则是诗人对罗修撰的赞赏。他认为罗修撰所做的一切已经足够,无需再去做更多的事情。但他仍然选择去尝试,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最后一句“公案分明在碑刻,不烦师子更频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罗修撰的高度评价。他认为罗修撰的智慧和才华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无需再去寻求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希望罗修撰能够继续保持这种谦虚和勤奋的精神,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