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雨乍晴三月节,半开半合百花枝。
伤心春望不堪远,感事泪痕长欲垂。
塞北但知随水草,江南何事插旌麾。
上林无限莺花老,应怪来游凤辇迟。
诗句:乍雨乍晴三月节,半开半合百花枝。
译文:春天的雨水和晴朗的气息交织在一起,三月的节日里,百花竞相开放,有的半开半合。
关键词解释:
- 乍雨乍晴:形容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下雨时而晴朗。
- 三月节:指的是农历三月的节日,通常与春天的到来有关。
- 半开半合:描述百花开放的程度不一,既有盛开也有尚未完全开放的。
- 伤心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惋惜之情,因为无法远观而感到遗憾。
- 感事泪痕长欲垂:反映了诗人因感慨时事而泪水涟涟的情景。
- 塞北、江南:分别指北方边疆和南方地区,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两地的不同情感或经历。
- 上林无限莺花老:意指春天的美景如同上林苑中的莺鸟和花朵一样,虽然美丽却终将凋零。
- 应怪来游凤辇迟:诗人感叹自己来到此地的时间恰逢春景不再,希望君王能够早日归来。
赏析:
李纲的这首诗通过描绘三月节中百花盛开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和国难时期的无奈。首句“乍雨乍晴三月节”,不仅描绘了天气多变的三月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心境的波动,正如突如其来的雨和晴朗天气交替出现一般,反映出作者心情的复杂性。次句“半开半合百花枝”,用“半开半合”形容百花的开放程度,既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也透露出一种即将凋零的哀愁。
诗的后两句“伤心春望不堪远,感事泪痕长欲垂”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无法亲眼见证这美丽的春日景色,感到无比的伤心,甚至因为国家的不幸而流泪。这里的“感事”可能指的是他对当前局势的感慨,而“泪痕长欲垂”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忧虑而悲伤落泪的情景。
最后两句“塞北但知随水草,江南何事插旌麾”,可能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讽刺或担忧。在塞北,人们只能随水草迁徙,表现出生活的无奈;而在江南,为何还要插上旗帜,似乎暗示着朝廷中的纷争和不安定因素。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歌以自然景物作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