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漂梗泛又迁居,叹息谋身术已疏。
愿访湘妃遗佩浦,试追汉传吊累书。
干戈满眼伤群盗,松梓连云念故庐。
泽畔行吟觉憔悴,前身疑是楚三闾。
【注释】
得报:得到消息或通知。以谪降官不许同处一州自鄂渚移居澧阳有感:因贬谪而降为地方小官,不能与同僚一起居住,于是从鄂渚迁到澧阳,有感于此而作诗。
萍漂梗泛又迁居,叹息谋身术已疏。
萍漂梗泛又迁居,比喻自己如同水上漂浮的浮萍、水中飘荡的断梗。又迁居,再次搬迁。叹息,感叹。谋身术,谋求自身之术。已疏,已经疏远。
愿访湘妃遗佩浦,试追汉传吊累书。
湘妃,即娥皇和女英,传说中的舜帝的妻子。遗佩,指湘妃的玉佩。浦,水边。试追,试着追寻。汉传,汉代的记载。吊累书,指汉代人所作的哀悼屈原的赋文。
干戈满眼伤群盗,松梓连云念故庐。
干戈,兵器。群盗,盗贼。伤,伤害。松梓,指松树和梓树,这里比喻家乡的树木和建筑。故庐,旧居。
泽畔行吟觉憔悴,前身疑是楚三闾。
泽畔行吟,在泽边漫步吟咏。前身,以前的身份或者经历。楚三闾,楚国的三位著名大夫:屈原(字平),宋玉(字子川)、景差(字子国),都曾做过左徒(官名)。这里借指屈原。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后,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怀念。
首句“萍漂梗泛又迁居”,用词简洁有力,既写出了自己像水上漂浮的浮萍一样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又表明了再次搬迁的事实。这种漂泊生活,无疑会给人带来无尽的孤独和无助,因此诗人感叹道:“叹息谋身术已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接下来两句,“愿访湘妃遗佩浦,试追汉传吊累书。”通过想象自己追寻湘妃的遗物和汉代人的吊唁文章,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湘妃是传说中舜帝的妻子,其玉佩一直被视为珍宝。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寻访湘妃遗物的使者,试图找回自己的精神寄托。同时,他也试图通过追忆汉代人对屈原的悼念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第三联“干戈满眼伤群盗,松梓连云念故庐。”这两句话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战争景象和自己对故乡的深情思念。战争使得国家陷入混乱之中,盗贼横行,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然而,在这充满战火的世界里,诗人却依然怀念着故乡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生活。他想象着自己的故居,那绿意盎然的松树和高大的梓树林立在一起,仿佛在向他诉说着往日的美好时光。
最后一句“泽畔行吟觉憔悴,前身疑是楚三闾。”诗人在泽畔行走时感到身体疲惫不堪,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就是那位被誉为“楚三闾”的历史人物屈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和对过去的怀念。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这与历史上的屈原有着相似之处。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选择,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怀念。同时,它也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