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舸连樯泛碧波,潇湘去路饱经过。
山川焕发旌旃色,将士欢娱铙鼓歌。
旧学但曾闻俎豆,暮年何意总干戈。
据鞍马援平生志,岂在骊驹白玉珂。
【注释】
五月六日 ——即“丙午”。
长乐:唐时京城长安的别称。这里指长安。
水口: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画舸:彩绘的大船。
连樯:船上桅杆并排。樯(cháng)——桅杆。古代以木为桅杆,用竿子支撑,形似旗杆。
泛碧波:形容船只在碧绿的水面上行驶。
潇湘:古地名,在今湖南省东部和湖北省西北部。因湘江和潇水合流而得名。
去路:指从长安出发的路。
旌旃(jīng zhī):古代军队的旗帜。旃,一种长而下垂的旗子。
干戈:兵器。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牲体的器皿。这里指祭祀用的祭器。
暮年:晚年。
干戈:兵器。
马援:东汉初年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这里借指将军或士兵。
骊驹(lí jū):黑色的公马。古代婚礼中新郎骑着骊驹去接新娘。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首句写诗人于六月六日率军离开长安,乘舟前往水口,准备渡过潇湘。“画舸”二字写出了船队的豪华、壮观;“连樯”两句则写出了船只在碧波上行驶的景象。“连樯”一词,写出了船多,帆多,帆樯相接,十分浩繁。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船的多和帆的密,还写出了船行的快,写出了船行之快。
第二句写潇湘之路是诗人经过多次走过的,所以对这条路并不陌生。“饱经”一词,写出了道路之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