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已具八功德,浴处还敷七净华。
妙体本来尘不染,何妨痒处与抓爬。
【注释】璨:光。伽佗:梵语,译为光明。
【赏析】《八功德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本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夏秋之际。当时作者在兴国寺洗澡,见浴堂新成,便以伽达那首著名的诗作为题,并戏作了三绝句,即此诗。这首诗写佛寺浴堂的洁净与美丽。
第一绝句“池中已具八功德”,意谓浴堂之水有八种功德,其一是清净心;第二是洗去烦恼;第三是除病延寿;第四是去除一切杂念;第五是消除贪瞋痴;第六是增长智慧明觉;第七是消除种种痛苦;第八是使身心得到清净。佛教认为,这八种功德是修持者必须达到的。
第二绝句“浴处还敷七净华”,意谓浴处的墙壁、地板、床铺等,都涂饰上了七种清洁美丽的材料。七净华,即指七种纯净美丽的材料。佛教认为,七净华是指:一、香花;二、香水;三、涂地;四、涂壁;五、涂床;六、涂枕;七、涂坐榻。
第三绝句“妙体本来尘不染,何妨痒处与抓爬。”大意是说,佛的身体本来是没有污垢的啊!为什么在痒处还要抓它呢?这里所说的“妙体”,即指佛身。“无垢”即“不染”的意思。佛教认为,人的身体都有污垢,而佛则不然,所以称佛为“无垢”。“无垢”就是“不染”。佛之所以能够“无垢”,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不是天生的本性。“何妨痒处与抓爬?”是说,佛在痒处也抓它,有什么妨碍呢?“痒处”比喻人的欲念,“抓爬”比喻对欲念的克服。这里强调了修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