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真飞锡游行处,峭壁危峰跨石桥。
便欲远寻方广寺,却疑图上有嘉招。
【注释】
应真:即佛应真,唐代僧人。飞锡:指佛教徒的锡杖,用锡制成。游行:到处游历。峭壁危峰跨石桥:意指寺庙建在高耸陡峭的山崖上,跨越一座石桥。便欲远寻方广寺:便想去寻找远方的方广寺。却疑图上有嘉招:却怀疑画上有嘉州(唐时四川嘉州,今属四川)刺史姚康招(字嘉招)。姚康招为天台山僧人,曾与白居易交游。
【赏析】
这首诗是陈国佐左司给天台山图作的两首绝句。陈国佐是唐宪宗元和初年宰相陈武的儿子,他写诗以“报之”,说明这幅画是他寄给他父亲看的,因此他在诗中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
第一句“应真飞锡游行处”,点出画中人物的身份,就是那位名叫应真的僧人。应真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经常骑着锡杖在山水间游览。第二句“峭壁危峰跨石桥”,则具体描绘了这位僧人的游历之地。他骑在锡杖上,一路从峭壁险峰之间穿行而过,走过石桥。这里的“峭壁”“危峰”都是描写山路的高峻陡峭,“石桥”则突出了山路的险峻难行。第三句“便欲远寻方广寺”,“方广寺”是天台山中著名的古刹之一,也是应真和尚游历的目的地之一。第四句“却疑图上有嘉招”,则是陈国佐左司对画中的应真和尚的猜测。他怀疑画上的应真和尚是不是姚康招,因为姚康招是嘉州的刺史,而天台山正是姚康招的故乡。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人的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