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梵说堕虚空,独有坛经说不同。
体用圆明皆宝相,一丁不识却心通。
注释:
- 南华寺五首: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游览过南华寺,并作诗《咏怀古迹》。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 梵说:佛教经文的简称,指的是佛经中关于“空”的理论。
- 堕虚空:佛教语,指一切有形之物都来自于虚空,即没有自性、没有实体的意思。
- 独有坛经:指禅宗祖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如六祖惠能所著的《坛经》。
- 体用圆明皆宝相:体是用,用是体,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形成了一个圆融无碍的境界。宝相是指佛家所说的庄严相,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和智慧。
- 一丁不识却心通:意思是说,虽然自己对佛教理论一窍不通,但却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理论的理解与感悟。作者认为,佛教经文所讲的“虚空”并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存在,而是充满了真实和智慧的世界。而禅宗祖师们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如《坛经》,更是揭示了佛教真理的真谛。
作者并不认同那种对佛教理论一窍不通的人就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的说法。他认为,虽然自己对佛教理论一窍不通,但却能够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达到心灵相通的境界。这表明了作者对于佛教真理的深深敬畏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理论的真谛和禅宗祖师们的经典著作,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真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