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如参禅,初不在言句。
伛偻巧承蜩,梓庆工削鐻。
借问孰师承,妙处应自悟。
向来大江西,洪徐暨韩吕。
山谷擅其宗,诸子为之辅。
短句与长篇,一一皆奇语。
卓尔自名家,无愧城南杜。
君诗亦可人,羞作女工蠹。
正临百尺竿,到此方进步。
我性文字空,志在学农圃。
老矣甘摧颓,肯复事雕组。
少读三百篇,每自叹无补。
一念绝邪思,得处忘我所。
学诗如参禅,无舍亦无取。
立雪谩齐要,断臂徒自苦。
君欲问活法,活法无觅处。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表达了诗人对学习诗歌的看法。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学诗如参禅,初不在言句。
译文:学习诗歌就像参悟禅宗一样,最初并不在于言辞和诗句。
注释:这里比喻了学习诗歌的过程,不是单纯地追求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是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

伛偻巧承蜩,梓庆工削鐻。
译文:弯腰巧妙地捕捉蝉,梓庆精心雕刻鐻。
注释:这两个句子分别引用了古代的两个典故。“伛偻”指的是弯腰,这里用来形容学习诗歌时要有耐心和恒心;“巧承蜩”是指弯腰巧妙地捕捉蝉,这里用来形容学习诗歌要善于观察、领悟和表达。“梓庆”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木匠,以精湛的技艺著称;“工削鐻”是指他精心雕刻的鐻。这两个典故都强调了学习诗歌需要耐心、恒心和技艺。

借问孰师承,妙处应自悟。
译文:请问您谁是您的老师?精妙的地方应该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注释:这里的“师承”指的是老师和传承,而“妙处”则是诗歌中的高深之处或独特之处。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能够领悟到诗歌中的精妙之处?答案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感悟来领悟诗歌的高深之处。

向来大江西,洪徐暨韩吕。
译文:一直以来都是江水向东流,洪、徐、韩、吕等名士。
注释: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包括江水东流的大河(可能是指长江)以及几位著名的文人。这些名人和文人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谷擅其宗,诸子为之辅。
译文:黄庭坚擅长诗歌的流派,其他诗人作为他的辅助力量。
注释:这里的“山谷”指的是黄庭坚,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宗”则是指流派或者学派,这里指的是黄庭坚所擅长的诗歌流派。其他的诗人作为他的辅助力量,共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短句与长篇,一一皆奇语。
译文:简短的句子与长篇作品,每一句都是奇思妙语。
注释:这里强调了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简短的句子还是长篇作品,都可以展现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每一句都可以成为奇思妙语,让人惊叹不已。

卓尔自名家,无愧城南杜。
译文:卓越出众自然有名望,无需惭愧于城南的杜牧。
注释:这里提到了杜牧,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被后人誉为“诗鬼”。这里的“卓尔自名家”是指诗人具有卓越的才华和名声,无需羞愧。而“无愧城南杜”则是指诗人无需愧疚于自己的才华和名声,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君诗亦可人,羞作女工蠹。
译文:你写的诗也可以如此优美动人,何必去做那些无用的女工呢?
注释:这里的“君诗亦可人”是指你的诗作也可以如此优美动人,令人叹为观止。而“羞作女工蠹”则是指做女工是一种低贱的工作,不值得去做。这里的“女工”是指女性从事的手工劳动,而“蠹”则指蛀虫,比喻无用之物。诗人在这里用“女工”比喻那些无聊、无用的事情,而用“蠹”比喻那些无益、有害的事情。

正临百尺竿,到此方进步。
译文:正当站在百尺高的竿子上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进步。
注释:这里的“百尺竿”指的是一根高大的竹子,象征着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人们站在百尺高的竿子上时,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地努力去改进和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并取得成功。

我性文字空,志在学农圃。
译文:我的心性追求是虚无缥缈的文字,我的志向是在农园里劳作。
注释:这里的“性文字空”是指追求虚无缥缈的文字和思想,而不是实际的物质利益和财富。而“志在学农圃”则是指志向在于从事农园里的劳作和耕作。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物质利益和财富,而在于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方式。

老矣甘摧颓,肯复事雕组。
译文:年老力衰愿意放弃一切,不再追求华丽的装饰和修饰。
注释:这里的“老矣”、“甘摧颓”都是表示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退的意思,而“雕组”则是指华丽的装饰和修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华丽和虚荣,而是在于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宝贵的。

少读三百篇,每自叹无补。
译文:年轻时读过许多篇章,常常感叹这些知识并没有多大用处。
注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这些诗歌的背诵和模仿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因此,他们常常感叹这些诗歌并没有多大用处。然而,今天的人们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诗歌的浅层解读和欣赏,而是应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念绝邪思,得处忘我所。
译文:一旦断绝了邪恶的念头,就会忘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身份。
注释:这里的“绝邪思”是指断绝邪恶的念头和欲望,而“得处忘我所”则是指一旦断绝了邪恶的念头和欲望之后,就会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身份。这里的“处”指的是所处的环境或状态,而“忘”则是指忘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

学诗如参禅,无舍亦无取。
译文:学习诗歌如同参悟佛理一样,既不可舍弃也不可执着于某一点。
注释:这里的“参禅”指的是参悟佛理,而“学诗”则是学习诗歌。诗人认为学习诗歌应该像参悟佛理一样,既不可以舍弃也不可以执着于某个具体的观点或方法。这样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立雪谩齐要,断臂徒自苦。
译文:为了追求艺术的境界而不惜付出艰辛的努力,却只能换来痛苦的折磨。
注释:这里的“立雪”指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而付出艰辛的努力,“齐要”则是指追求的目标或要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为了追求艺术境界而不惜付出艰辛努力的精神风貌。然而,这样的努力却往往只换来痛苦和折磨的结果,这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这种精神风貌虽然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痛苦。

君欲问活法,活法无觅处。
译文:如果您想要了解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诗歌,那么答案就是无法寻找到具体的技巧和方法。
注释:这里的“活法”指的是诗歌创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而“无觅处”则是指无法寻找到具体的技巧和方法。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创作并不是依赖于某种技巧和方法,而是源于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因此,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诗歌就不应该过于追求技巧和方法,而是要回归到内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和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