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枝叶染还裁,却使馨香次第来。
春柄定教三月主,天心合与一齐开。
如何零露方滋菊,岂得东风不为梅。
低蹙艳容愁似语,也疑由命不由才。
【注释】
花,这里指梅花。谁将枝叶染还裁,却使馨香次第来。春柄定教三月主,天心合与一齐开。如何零露方滋菊,岂得东风不为梅。低蹙艳容愁似语,也疑由命不由才。
(1)谁将枝叶染还裁:是谁将枝干和叶脉染成了红色呢? 谁?谁?(2)却使馨香次第来:却使花香依次飘来。(3)春柄定教三月主:春天的枝条一定成为主宰。(4)天心合与一齐开:天的心一定会让花儿一同开放。(5)如何零露方滋菊:为何在零落的露水滋润下才使得菊花盛开?(6)岂得东风不为梅:“岂得以东风不让梅花开放?”难道只有梅花才能获得春风吹拂吗? 岂得?(7)低蹙艳容愁似语:低头蹙着娇媚的容颜,好像在说愁怨的话。 低蹙、愁似(2)也疑由命不由才:(我)怀疑是命运决定而不是靠才能决定的。(3)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梅花和菊花的遭遇作比兴,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感慨。前半首写梅,用梅花不因春风而开放来比喻自己的命运不受外力支配,后半首写菊,以菊在零露中开放来喻示自己的遭遇。全诗以“天心”、“东风”为题,借物言志。
“谁将枝叶染还裁”,是疑问句,起兴发端。诗人首先提出问题:是谁将梅枝的绿叶染成红色的?这“谁”字,既是问句,又是感叹句。诗人把梅比为人,梅是人,则人之为人必有其本质属性,而梅之有红绿之分,又正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表现。因此,诗人便以问代叹,以梅的枝叶之红绿来比喻人的美丑。这种比拟,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于哲理意味。
“却使馨香次第来”,是转折复句。上句是疑问句,此句便是回答。诗人以梅花的芬芳之香,次第到来,比喻人的美丑之别,并不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亲近和友谊。“次第”一词,说明事物按次序、有步骤地发展。梅花的芬芳之香,不是一时一地所能表现出来的,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散发出香气。这就说明,一个人的品质、才能、修养等,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被人认识和理解,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和锻炼,才能显露出来。“次第”一词,强调了时间的长久性。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人的品质、才能等的重要条件。梅花之所以能在寒冬腊月里开放,是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冰雪的磨练。所以,梅花的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值得人们学习。同时,梅花的芬芳之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散发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的结果。这就说明,一个人的品质、才能、修养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和承认。要真正得到人们的肯定和承认,还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和锻炼。梅花之所以能在寒风怒号的冬天里开放,是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冰冻雨雪的折磨。所以,梅花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值得人们学习。“次第”一词,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梅花之所以能在寒冬腊月里开放,是因为经过了漫长的冬天的考验和锻炼。所以,梅花的这种不畏严寒的精神风貌值得人们学习。
“春柄定教三月主”,是承接复句。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的枝条一定是万物的主宰。诗人认为梅花能够经得起严冬的考验,在寒冬里开放,正说明了它有坚强不屈的品质,所以说“春柄定教三月主”。这里的“春柄”一词,指的是春季里最旺盛的枝杈,也就是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期的主要部分。“三月主”是指春天里的三月里最主要的部分。梅花能够在寒冬腊月里开放,就说明它是春天里最有活力的部分,是春天的主宰者。所以,梅花能够在寒冬里开放,是有其道理的。这里的“定教”一词,是“一定能够”的意思,表示确定无疑、不容置疑的语气。“三月主”一词,指的是春天里最主要的部分,即万物复苏、万物繁盛的时候。梅花能够在寒冬里开放,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天心合与一齐开”,是承接复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心一定会让万物一同开放。这里的“天心”一词,指的是上天的心意。“天心”一词,既指上天的意志、旨意,又指自然规律或客观法则。“合与一齐开”中的“合与”一词,意思是“一定要让”。这里的“一齐”一词,指的是一起、同时、共同。诗人认为梅花能够在寒冬里开放,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诗人认为上天的心意一定会让万物在春天里一同开放。这里的“天心”一词,既指上天的意志、旨意,又指自然规律或客观法则。“齐开”一词,指的是一起、同时、共同。诗人认为梅花能够在寒冬里开放,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诗人认为上天的意志一定会让万物在春天里一同开放。
“如何零露方滋菊”,是承接复句,意思是:“零露”为什么只使菊花开放而不能使梅花开放呢?“零露”是名词作状语,指秋天里的露水。“方滋菊”中的“方滋”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刚刚”,今义是“正在”。诗人认为梅花能够经得起严冬的考验,在寒冬里开放,正说明了它有坚强不屈的品质,所以说“春柄定教三月主”。但是,诗人却觉得奇怪,为什么只有菊花才能受到露水的滋润而开放呢?这里的“如何”是一个反诘语气词。“零露方滋菊”中的“滋”字,是动词作名词用,意思是滋润、灌溉、养育。这里的“零露”是指秋天里的露水。“方滋菊”中的“方滋”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刚刚”,今义是“正在”。“零露”是指秋天里的露水。这里的“方滋菊”中的“滋”字是指滋润、灌溉、养育。这里的“方滋菊”是指受到露水的滋润而开放的菊花。
“岂得东风不为梅”,是承接复句,意思是:难道只有梅花才能得到春风的吹拂而不被吹落吗?这里的“岂得”是一个反诘语气词。这里的“东风”指春风。这里的“不为梅”是指不被吹落。这里的“不为梅”是指不被吹落。这里的“岂得”是一个反诘语气词。这里的“不为梅”是指不被吹落,即没有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是指不被吹落,即没有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是指没有被风吹落,即没有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是指没有被风吹落,即没有被风吹落的意思。
“东风”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象征春天的象征。这里的“东风”并不是真正的东风,而是指春风。诗人认为梅花能够经得起严冬的考验,在寒冬里开放,正说明了它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但是,诗人却觉得奇怪,为什么只有菊花才能受到露水的滋润而开放呢?这里的“岂得东风不为梅”中的“何得”是一个反诘语气词。这里的“何得”意思是“怎么会得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会得到”。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风。这里的“不为梅”就是不被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不为梅”就是被风吹落的意思。这里的赏析:此诗运用比兴手法,以梅花不惧寒冷、迎风盛开的形象比喻自己身处逆境仍保持节操和高远志向的高尚品格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首联先设疑问,引出主题;颔联正面回答,并点出主旨;颈联再以菊花为例加以论证,深化主题;尾联进一步阐释主题。通篇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意境高妙清奇而又沉郁悲壮。此诗语言凝炼,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