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天朗属中秋,黉舍初成燕鲁侯。
依旧规模环璧水,斩新牌榜灿银钩。
青衿士子欣荣遇,白发迂儒预胜游。
尼父道行千载后,坐令南海变东周。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
《郡学余韵》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即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此诗在文学风格上属于唐代诗歌,体现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风貌和特点。具体而言,该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结构布局:整首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描述自然景物,如环抱的山水、流水声及花鸟的生机,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后两句则转向对人文景观的描绘,如尼父道行的庄重,以及文人雅士相聚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描写手法。
意象选择:诗中选用了多种自然元素和人文景观的意象,如山水、云彩、林木、花卉、鸟儿、尼山、道行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并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语言表达:诗歌采用了典雅而富有层次的语言,通过简洁而富有力度的字词,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和高远的审美追求。这种语言上的选择不仅使得诗歌易于吟咏,也赋予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情感传递: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和哲思。诗人借景抒情,以景寓情,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反思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郡学余韵》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深刻体现。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貌,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与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世界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