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得金刚一性坚,形如枯木尚凝然。
莫疑台岭慈灯息,薪尽何妨火自传。
【注释】
老钦阇黎:指南宋名僧慈受禅师,即“云栖老人”。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赵佶政和年号的第七年。九月十七日夜:指公元1117年9月17日。圆寂:佛教语,梵文音译,意译为“灭”或“入灭”,指死亡。趺坐如生:形容其形像端正而安详。道俗叹仰:佛教徒称僧人,世俗人称和尚。邑丞:宋代县令的助手,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向仁叔:即向子諲(yīn),字彦明,号清江,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诗人。因作此诗来悼念慈受禅师,故称“偈赞悼”。次其韵:跟随原诗的韵脚写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性的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一位高僧深深的怀念之情。全诗分为四句,每句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使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首句“炼得金刚一性坚”,意为这位禅师已经修炼到了极致的境界,他的内心坚定如金刚石般坚硬。这一句是对禅师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第二句“形如枯木尚凝然”,进一步描绘了禅师的形象。虽然他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仍然如同枯萎的树木一样坚定,让人感到他的生命力依然存在。这句诗既赞美了禅师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第三句“莫疑台岭慈灯息”,意为不要怀疑那些熄灭的灯光是否真的熄灭了。这里的“台岭”是指禅宗的修行之地,而“慈灯”则比喻禅师的智慧光芒。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禅师智慧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禅宗修行的影响之深远。
末句“薪尽何妨火自传”,意为即使柴火已经烧尽,火种也不会消失。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禅师的影响力,即使在他离去之后,他的教诲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这是对禅师一生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后世弟子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形象的塑造和对禅师精神的赞美,表达了对这位高僧深深的怀念之情。它不仅展示了禅师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