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林里便为家,白首那曾识使华。
莫说蛮村与黎洞,郡人观睹亦咨嗟。

【注释】

桄榔林:桄榔树。桄榔树的果实叫槟榔。家:居住的地方。使华:使者。那曾:哪里。莫说:不要说。蛮村: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黎洞:即“俚洞”,泛指少数民族聚居的洞穴村落。郡人:这里泛指一般官吏。咨嗟:嗟叹,表示惋惜和不满。

【赏析】

《黎人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一首为五言古诗,第二首为七言律诗。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秋天,当时李白正在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任左拾遗,并奉命出使岭南。他到达安南后,就到当地少数民族中去游览,并写下了两首七言律诗。

第一首写在桄榔林中安家,但从未见过使华,所以感叹不已。“桄榔林里便为家”,意思是他在桄榔林中安家落户。“使华”,即使华国。使华国是指中国,即大唐帝国。因为唐王朝与周边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唐王朝对周边国家十分友好,互派使节。

“白首那曾识使华”,意思是说,我到了安南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大唐帝国派出的使者,更不用说认识使华了。“那曾”的意思是哪里、何时。“识”,是认识的意思。

第二首是七言律诗,内容如下:

桄榔林中住,白首不曾识使华。

莫说蛮村与黎洞,郡人观睹亦咨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在桄榔林中安家落户,从没有见过使华,更不要说认识使华了。不要说少数民族聚住的村庄,连一般的官吏也感到惋惜和不满。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在桄榔林中定居,却从未见过使华,表现出他对使华的好奇和向往之情。中间两句写他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时,被那里的风俗人情所吸引,也产生了对使华的认识。最后一句写一般官吏对他的评价,也是对他此行的评价。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四句,但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和峒,还看到了一般官吏的反应。这些都反映出他对使华的好奇和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使华的失望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