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病同原宪,轻肥诮子华。
耽书祇糟粕,学海淼津涯。
孤屿亭何远,葵丘戍复赊。
救穷无髻宝,绝粒饵胡麻。
壮岁徒干禄,儿时不称家。
已谙蕉覆鹿,何预鸟衔花。
世态多谗疾,心安免怨嗟。
幕巢同社燕,雉堞接昏鸦。
当食思颇牧,遗忠想尚奢。
安能效狡狯,掷米变丹砂。

【注释】

贫病同原宪:原宪是孔子弟子,曾贫居而乐。

耽书祇糟粕:沉迷于书本,衹是些糟粕的东西。

学海淼津涯:学问像大海一样广博无边。

孤屿亭何远:孤零零的岛屿上的亭台离得很远。

葵丘戍复赊:葵丘戍离得很远远的。

救穷无髻宝:救急没有金银财宝可用。

绝粒饵胡麻:断食吃胡麻充饥。

壮岁徒干禄:年轻时衹管干求名利。

儿时不称家:小时候不满足生活所需。

已谙蕉覆鹿:已经懂得了《蕉覆鹿》的道理。

安能效狡狯:哪里能效狡猾的人?

掷米变丹砂:把米掷入空中变成黄金。

【赏析】

这是一首述志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首句写自己的贫病,以原宪自比,说自己虽贫病交加,但并不以此自怜;次句写自己清贫却不受他人讥笑,反被认为奢侈。“耽书祇糟粕”,表明作者鄙视那些只知读书、不懂实践的人。“学海淼津涯”,说明自己虽好学习,但知识浅薄,如海茫茫无际。“孤屿亭何远”,表示自己身处僻远之地,无人问津。“葵丘戍复赊”,则表现出自己身在异乡之苦。四句诗,从不同方面刻画了自己处境的困顿和心志的不屈。接着,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志向:“救穷无髻宝”,表示自己虽穷,但并不以此为念,因为自己有才华,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不必为金钱和地位所累。“绝粒饵胡麻”二句,表现了诗人对清高生活的追求,也显示了他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五至八句又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感慨与无奈。“壮岁徒干禄”,表明自己虽然年少有为,但终因缺乏政治才能而无法得到重用。“儿时不称家”,则是说少年时期本应有所作为,但未能实现抱负。“已谙蕉覆鹿”,表示自己早已明白了《蕉覆鹿》的故事,即指明白事理,知道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安能效狡狯”,“掷米变丹砂”,两句分别表明自己决不效尤小人耍小聪明,更不会空怀理想而不去实现。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以及他那种积极向上、矢志不渝的人生信念。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流寓梓州时所作,时年四十四岁。诗中反映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体现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