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受诏拥缇油,曲笔无功苦思抽。
不得成书同太史,须知非我异春秋。
空言自合因人废,残稿犹应盖瓿留。
归卧私庭深阁笔,饱尝鸡膳太悠悠。
癸酉(271):即东晋义熙八年。
六月:指建武元年(317)。
奉诏:奉命。
甲戌年十一月,诏令停止作赋诗。
三时:一年四季。
受诏:奉命。
拥缇油:指侍立一旁侍候皇帝。
曲笔:指谄媚的言辞。
无功苦思抽:指徒劳地绞尽脑汁。
不得成书同太史:没有写成《史记》。
知非我异春秋:知道不是自己与众不同的春秋。
空言:徒然之言。
自合因人废:应该因为别人而废弃。
残稿:未完成的诗稿。
盖瓿(huò)留:用来盛装酒器。比喻不重视。
归卧私庭深阁笔:归家后躺在深宅大院里的床上挥笔。
饱尝鸡膳太悠悠:享受丰盛的膳食太长久了。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被免职后所作,表达了他对自己被罢免的不满,以及对朝廷的愤懑和无奈之情。诗人借赋诗之事,抒写失意之悲,表现了一种沉郁、激越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首联:“癸酉六月奉诏修耤田记十一月诏罢赋诗。”意思是说,在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六月,我奉旨撰写了《晋朝宗庙祭祀制度》,到十一月,又被罢去,不再赋诗了。这里诗人以“癸酉”和“甲戌”作为年份,表明了这一年的时间跨度,同时也暗示了他与晋孝武帝之间的矛盾,因为“甲戌”是晋孝武帝去世的日期,而“癸酉”则是他即位的日期。这一年间,他曾经担任过中书侍郎等职务,但很快就被罢免了。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意之情,而是通过“奉诏修耤田记”,暗指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使命。然而,到了“十一月诏罢赋诗”的时候,诗人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的才华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反而被轻易地抛弃了。这种失意之情自然地涌上心头,于是诗人发出了“三时受诏拥缇油,曲笔无功苦思抽”的感慨。这里的“三时受诏”指的是诗人曾经多次奉命撰写文章或诗赋,而“曲笔无功”则是指他在这些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诗人只能感到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这也正是他内心的痛苦之处。
颔联:“不得成书同太史,须知非我异春秋。”意思是说,即使最终没能完成《晋朝宗庙祭祀制度》这部作品也没有关系,毕竟这不是我所特有的事情。同时,我也清楚这并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别的与众不同,而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即“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曾经担任过太史令,负责记录古代的历史和典籍。然而后来他却遭受了屈辱和打击,最终含冤而死。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人认为,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不可改变的,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一样,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非特殊,而只是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已。
颈联:“空言自合因人废,残稿犹应盖瓿留。”意思是说,尽管我的文章已经写成了残篇,但它们仍然值得保留下来,不应该就这样被废弃不用。这里诗人用“盖瓿”来比喻自己的文章,虽然已经写得很破旧了,但是仍然有价值,不应该被丢弃。诗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自己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一时的需求,更是承载着自己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因此,即使他已经失去了官职和地位,但是他的文章依然值得后人去研究和借鉴。
尾联:“归卧私庭深阁笔,饱尝鸡膳太悠悠。”意思是说,我现在只能回到家中那个私人的小庭院里闲坐无事地坐着写作,享受着丰盛的美食。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惬意生活。然而,诗人的内心却并不愿意这样度过余生,因为他仍然怀揣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因此,他仍然会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政坛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里的“太悠悠”既指时间的流逝也指内心的感慨和不甘。
全诗以赋诗之事抒发失意之悲、无奈之情、愤懑之气,反映了晋孝武帝时期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