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幄思贤尺诏飞,不材充赋谅非宜。
就令能奏三千牍,未免长安欲死饥。
注释:
诏:《后出师表》中多次提到的诏书,这里特指汉文帝的诏书。
复制科:《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记事者必编年以纪世,建本以垂统,作事者以记时,问难者以考义,褒贬者以审好恶,列女者以显节义……盖此之谓六艺。”这里的复制科就是六艺之一。
有谓予应诏者:有人对我说我应对诏命。
汉幄思贤尺诏飞:意思是汉代朝廷在思考选拔贤才时,皇帝就发出这样的诏书。
不材充赋谅非宜:我不才,但能填饱肚子,又有什么资格去追求名利呢?
就令能奏三千牍:即使我能写一万卷书也不够。
未免长安欲死饥:恐怕会死在长安饥饿中。
赏析:
这首诗是诸葛亮写给汉文帝的一封奏章。诸葛亮在这封信里向文帝陈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并请求赐给他一官半职,以便为蜀汉尽忠效力。
开头两句说,汉文帝在思考如何选拔贤才时,就发出了这样的诏书。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文帝在想如何选拔贤人时,就发出了这样一份诏书。“思贤尺”是指汉文帝的尺子。“尺”,指一种计量单位。
第三、四句说自己虽不材之才,但能填饱肚子;又有什么资格追求名利呢?“不材”一词用来形容才能不高,没有能力或本领。“充赋”指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谅非宜”意思是说,这种追求名利的行为实在不值得一提。
第五、六句说,即使我可以写出一万卷的书也不够。“三千牍”指一万卷书。“奏”指上奏、进献。“未免”是“难免”的意思。“长安”指东汉都城洛阳。“欲死饥”意思是说,恐怕会死在洛阳饥寒交迫之中。
这首诗是一篇著名的辞表,表达了诸葛亮对汉文帝诏书的渴望和对汉文帝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