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今冠盖盛诸杨,连岁科名属雁行。
笔下戈矛吾退舍,胸中珠琲海倾藏。
鸡群有鹤人谁识,熊掌兼鱼子厌尝。
一振斯文千古事,凭君更为引天潢。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本题要求赏析“吾退舍”三句,“鸡群有鹤人谁识,熊掌兼鱼子厌尝”是全诗的关键,这两句是说:我放下笔来,退出考场,而你却把功名看得如此重要,连“鸡群中有鹤”和“熊掌中有鱼子”的珍味都不屑一尝,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这两句话表面上看似写自己与杨文的不同处,实际上是在借喻杨文,表明自己不愿为科举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暗含了作者自己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不满。

【答案】

译文:

现在冠盖相望于朝堂之上的人都是杨家子孙,连续几年科考名次都在他们之上。笔下的兵戈已退让,胸中藏有珍珠美玉,像海一般。鸡群中有仙鹤,人们谁又知道呢?熊掌和鱼子都吃腻了,还有什么可吃的呢?振起这门学术文化事业千古不朽,请君更加引荐皇上,不要忘了我!

赏析:

“只今冠盖盛诸杨”,首联点明送别对象是杨文。“只今”“冠盖”二词,皆指当世显要人物,言其地位高,声势大,如天上星斗般灿烂。“盛”字下得贴切,既表现了杨家子弟之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钦羡之情。“连岁科名属雁行”(二)句,承上句之意,进一步描绘了杨家子弟的辉煌业绩。“连”字用得极妙。既形容年年科考名列前矛的连续性,又暗示杨家父子的才德,如同长空飞翔的雁群一样整齐划一。“属雁行”三字,将杨氏父子比作一群大雁,既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科考的优异,又突出了他们才华横溢的特点,还暗用了《南史》中关于萧衍曾以“属雁行”三字来称赞他的儿子萧纲的说法。

“笔下戈矛吾退舍,胸中珠琲海倾藏。”这是全诗最关键的一句,也是诗人寄寓深情的地方。“笔头戈矛吾退舍”,意即我放下了笔,不再写作。“戈矛”,比喻兵器。“退舍”,退避一旁。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笔头已放下戈矛,不再写作,而你们还在笔尖上舞动戈矛,锋芒毕露。这里既表现出作者对杨文应试的担忧,也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刻批判。“吾退舍”,并非真的放下笔去休息,而是用反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对杨文应试的忠告。“胸中珠琲海倾藏”,意为:胸中藏满了珍珠美玉。“珠琲”,指珍珠和美玉。“海倾藏”,形容数量之多,多到大海都要被倾覆。“海倾藏”三字既写出了杨文才学的深厚,又写出了杨文胸怀的广阔。这句诗既是对杨文的赞扬,又是对作者自身才学浅薄的自我调侃。

“鸡群有鹤人谁识,熊掌兼鱼子厌尝。”这是第二段,也是全诗的重点。“鸡群有鹤人谁识”,意思是:鸡群中有仙鹤,人们谁又能够认识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鸡群有鹤”,出自《庄子·外物》:“鸡可以同浴于河矣,而不知冰也;雪霜雨露,集于鸡冠而入于膀胱,然后知非水火之所激也。”这个典故的意思是:鸡可以和鹅一起洗澡,但是不知道冰的存在。雪霜雨露落在鸡的头上然后进入膀胱,才知道不是水或火所激发的。“熊掌兼鱼子厌尝”,意思是:熊掌和鱼子都吃腻了,还有什么可吃的呢?这里的“熊掌”指的是珍贵的美食,“鱼子”是指美味佳肴。作者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鸡群有鹤人谁识”三句是说:如果杨文像鸡那样平庸庸俗的人,那么他怎么会成为状元及第的高材生呢?“鸡群有鹤人谁识”三句表面上看似写自己与杨文的不同之处,但实际上却是在借喻杨文,表明自己不愿为科举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暗含了作者自己对当时科举制度的不满。这两句既是对杨文的规劝,又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尾联“一振斯文千古事,凭君更为引天潢”,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一振斯文千古事”,意思是:这一振(振作起来),就是千古传诵的事。这里的“一振”二字,既是对自己当年放弃科举的希望的否定,又是鼓励杨文不要放弃追求功名利禄的志向。“凭君更为引天潢”,意思是:请您再为皇上推荐,千万不要忘记我!“天潢”,指皇帝的血统。作者在这里以恳求的口吻告诉杨文不要忘记自己的恩情。这两句话既是对杨文的期望,又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