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时济阳晁公子,今日灵岩琦上人。
千山不碍一月晓,北树忽见南枝春。
个中有味渠不识,底处无情公得亲。
不知碧眼之面壁,何如魋颜西入秦。

寄琦监院

往时济阳晁公子,今日灵岩琦上人。千山不碍一月晓,北树忽见南枝春。个中有味渠不识,底处无情公得亲。不知碧眼之面壁,何如魋颜西入秦。

诗词原文:

往时济阳晁公子,今日灵岩琦上人。千山不碍一月晓,北树忽见南枝春。个中有味渠不识,底处无情公得亲。不知碧眼之面壁,何如魋颜西入秦。

注释与赏析:

注释:

  1. 济阳晁公子:指宋代诗人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阳人。他在宋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晁补之的诗、词、文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2. 灵岩琦上人:灵岩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是北魏时期的著名古刹之一。在唐代时期,灵岩寺成为了佛教圣地,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游览和参拜。而“琦上人”可能是在此地修行的高僧。

  3. 千山不碍一月晓: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千山之中,却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升起,这种景象令人赞叹不已。这里的“千山”可能指的是洛阳附近的群山,而“一月晓”则是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4. 北树忽见南枝春:这句诗描绘了北方的树木在春天的阳光下焕发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北树”可能指的是北方的树木,而“南枝春”则是指南方的嫩芽和花朵。

  5. 个中有味渠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艺术魅力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这里的“个中”可能指的是诗歌中的意境或情感,而“渠不识”则是指读者无法完全理解或领悟其中的深意。

  6. 底处无情公得亲: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高僧的内心是无私的,他能够与万物为伴,亲近自然。这里的“底处”可能指的是高僧所处的地方,而“无情”则是指他对世俗名利看淡的态度。

  7. 不知碧眼之面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神秘感的欣赏。他认为佛教的教义充满了神秘和智慧,需要人们去深入探索和理解。这里的“碧眼”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或者佛像,而“面壁”则是指他们闭目修行的状态。

  8. 何如魋颜西入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交流的渴望。他认为通过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借鉴他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这里的“魋颜”可能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礼仪,而“西入秦”则是指前往西方或外国交流学习。

译文:

往时济阳晁公子,今日灵岩琦上人。千山不碍一月晓,北树忽见南枝春。个中有味渠不识,底处无情公得亲。不知碧眼之面壁,何如魋颜西入秦。

赏析:

《寄琦监院》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七言律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艺术与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同时,诗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