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调张廷尉,一字拔人山巨源。
万事重寻已陈迹,此公相对可忘言。
故人久已音书绝,古寺终嫌市井喧。
更欲移家近深僻,漫留书册教儿孙。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及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的标题“即事”;然后结合全诗内容概括出诗句的意思;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赏析,可以从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分析。
首句“十年不调张廷尉”,是说诗人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调动官职,这里既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的感慨,也隐含了对朝廷政治腐败的不满。“一字拔人山巨源”,意思是我能够脱颖而出,被重用,是因为我像山涛一样有识人之明。“拔”字写出了自己得到重用的原因。“山巨源”是晋朝的名士山涛,字巨源,曾任吏部尚书,因善于识别人才而闻名。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表现出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中间四句是说自己虽然得到了提拔,但是官场上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这里既有对仕途艰辛的感叹,也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万事重寻已陈迹,此公相对可忘言”,意思是说,虽然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我仍然会和老朋友相聚,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有什么隐瞒。这里的“陈迹”,是指过去的事情,“此公”,指作者的朋友,“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篇》,意为可以不必多说,只靠心领神会。“此公”与“我”相对,意味着两人可以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这是对自己得到升迁后与友人相聚的欣喜之情,也表达了对官场应酬烦琐的厌烦。“故人久已音书绝,古寺终嫌市井喧”,意思是说,老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我厌倦了嘈杂的市井声。这句诗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之叹,也是诗人远离喧嚣,向往宁静的表现。“更欲移家近深僻,漫留书册教儿孙”,意思是说,我打算把家搬到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去住,留下一些书籍让孩子们学习。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过一种清静的生活的愿望。
【答案】
译文:
十年没有调动官职,只是被提拔为一个小小的官位而已。
我之所以能得到重用(是因为),是因为我有山涛那样的见识。
尽管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我仍然会和老朋友相聚,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有什么隐瞒。
老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我厌倦了嘈杂的市井声。
我打算把家搬到离城市较远的地方去住,留下一些书籍让孩子们学习。
赏析: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交代了主人公十年不得调迁的原因。“十年不调”,表面上看似写自己的仕途不顺利、怀才不遇,实际上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现实。“张廷尉”指东汉末年名臣张温,字少府。“山巨源”指东汉初年名士山涛,字巨源。“十年不调”既表自己仕途坎坷,又暗指朝廷政治腐败。“一字拔人”,意即“一举成名”。这里“拔人”二字极好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才华和能力,突出了“十年不调”的原因。“拔”字还表明了主人公能脱颖而出、被重用的原因。“拔人”,就是发现并提拔人才的意思。山涛任吏部尚书时,选拔人才十分慎重,注重德才兼备,因此他的选拔工作很有成效,名声很高。
颔联以“一字拔人”为转折,说明主人公被提拔的原因。“一”字强调“拔人”这一行为的重要性,突出其重要性。“拔人”一词既表明了主人公被提拔的原因,又表明了主人公的志向和抱负。“一字拔人”四个字既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又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
颈联由己及彼,抒发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故人久已音书绝”,意为老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音书”,指书信。“故人”即老朋友、知交。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在说自己与老朋友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里既包含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厌倦,也包含了对官场应酬烦琐的无奈和厌倦;同时也包含了自己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古寺终嫌市井喧”,这句诗既表现了对喧闹环境的厌恶和反感,又表现了渴望安静的心理。这里既表达了自己对热闹场面的反感,也表达了自己对寂静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尾联由己及彼,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更欲移家近深僻”“漫留书册教儿孙”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更是表达了自己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和担当。这里既表现了自己对家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也表现了自己对家庭幸福的追求;同时还表现了自己对家人的关心和关爱。
全诗通过对主人公仕途生涯的描写,以及对自己与朋友、家人的交往经历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在官场上受到排挤、打压、冷落,但他依然坚守初心、执着追求;他虽然身处喧嚣的城市,但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和淡然;他不仅重视友情、亲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注重培养后代、传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