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城南二十里,栖亩山前足山水。
老人中开谷隐堂,草屋疏檐对山起。
南横秀岭石官道,想像此堂容此老。
堂前茂林浮春烟,堂后池溏多白莲。
前池红莲开更早,正与茂林相对好。
开轩看莲看不足,远望少室如碧玉。
碧玉如屏掩此堂,老人与世已相忘。
胡马扬尘不容驻,万里奔波失归路。
客舟不顾生事窘,所至有堂名谷隐。
大榜灰飞小榜存,至今长在对衡门。
涧上丈人肯已冷,中原旧事空销魂。
老人本是山中客,四海为家无住宅。
家人清坐已忘贫,何曾更问堂宽窄。

谷隐堂

汝州城南二十里,栖亩山前足山水。

老人中开谷隐堂,草屋疏檐对山起。

南横秀岭石官道,想像此堂容此老。

堂前茂林浮春烟,堂后池溏多白莲。

前池红莲开更早,正与茂林相对好。

开轩看莲看不足,远望少室如碧玉。

碧玉如屏掩此堂,老人与世已相忘。

胡马扬尘不容驻,万里奔波失归路。

客舟不顾生事窘,所至有堂名谷隐。

大榜灰飞小榜存,至今长在对衡门。

涧上丈人肯已冷,中原旧事空销魂。

老人本是山中客,四海为家无住宅。

家人清坐已忘贫,何曾更问堂宽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题谷隐堂》。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汝州城南二十里,栖亩山前足山水。”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地点和环境背景。这里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汝州城南二十里的栖亩山,山脚下的山水景色优美。诗人在这里生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老人中开谷隐堂,草屋疏檐对山起。”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谷隐堂的具体位置和结构特点。谷隐堂位于山脚下,是一座草屋式的建筑,屋顶上有几根稀疏的树枝作为装饰,显得十分简朴。它面对着起伏的山峦,给人一种深远、宁静的感觉。

“南横秀岭石官道,想像此堂容此老。”诗人想象着站在谷隐堂前,可以看到远处的秀岭和蜿蜒的石官道。他想象着这位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生,他的心境应该是平和、宁静的。这种想象让诗人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位老人的内心世界。

“堂前茂林浮春烟,堂后池溏多白莲。”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谷隐堂周围的自然环境。堂前的茂密树林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仿佛飘散着淡淡的烟雾。堂后的池塘里生长着许多白色的莲花,它们在清澈的水中盛开着。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和愉悦。

“前池红莲开更早,正与茂林相对好。”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池塘中的红莲和茂林的互动关系。前池里的红莲比其他地方更早开放,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围的茂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开轩看莲看不足,远望少室如碧玉。”诗人继续描绘了他在谷隐堂中看到的景象。他推开窗户欣赏着池塘中的红莲,但总觉得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去看。他的目光被远处的少室山吸引住了,那座山如同一块碧绿的玉石一样美丽动人。这种远观让他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奥秘。

“碧玉如屏掩此堂,老人与世已相忘。”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少室山在谷隐堂中的形象。它如同一块碧绿的屏风一样遮挡住了堂内的景色,让老人与外界的世界隔绝了。他与这个世界已经相忘记了,只剩下自己和这片山水相依相伴。这种描写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真谛。

“胡马扬尘不容驻,万里奔波失归路。”诗人继续描绘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奔腾的战马扬起尘土,让人无法驻足。他在外面奔波忙碌,却总是迷失于归途的路上。这种描写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和迷茫。

“客舟不顾生事窘,所至有堂名谷隐。”诗人继续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经历。他乘坐的船只只顾着前行,不再关心前方的路是否艰难险阻。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找到一座名为谷隐堂的地方休息和放松。这种描写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生旅途的意义和价值。

“大榜灰飞小榜存,至今长在对衡门。”诗人最后描绘了谷隐堂的牌匾。原来的大榜已经烧毁,只剩下小榜保存了下来。这面小榜至今仍悬挂在衡门之上,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这种描写让诗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水画卷。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力,还让人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