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初来剑北州,试登危栈瞰江流。
万山西接地穷处,一水东归天尽头。
欲访殽函无健马,相忘楚汉付轻鸥。
丈夫要了中原事,未分持竿老钓舟。
利州登栈道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流放夜郎,途经利州时写的。诗中通过描绘诗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之情。下面将逐句翻译和解析。
译文:
初到四川剑门关北端的利州,我试着攀爬险峻的栈道,遥望江水东去。
群山万重,西接秦地,穷尽于地;长江一水,东归天际,尽头于天。
想寻找崤山函谷关一带,没有健壮的马匹,相忘于楚汉时期,就像轻鸥一样。
想要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却不知如何持竿垂钓,终老于江湖。
注释:
-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北部,与昭化城隔嘉陵江相望,素有“剑门天下雄”之称。
- 利州:古郡名,治所即今广元市剑阁县。
- 栈道:古代修建的一种在悬崖上开凿的通道,方便人们上下行走。
- 殽函:即殽山、函谷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
- 楚汉:指楚国和汉国的争霸战争,这里比喻战国时期的纷争。
- 中原:中国中部地区,古代常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 持竿:垂钓,用竹竿钓鱼。
- 钓舟:指渔船,也指渔翁。
赏析:
此诗以登栈道为线索,展现了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首句“足迹初来剑北州”,表达了诗人初到此地的心情;第二句“试登危栈瞰江流”,描绘了他攀登栈道,俯瞰大江的情景;第三句“万山西接地穷处”,表现了蜀地的壮丽景色;第四句“一水东归天尽头”,表达了长江向东流入大海的景象。第五、六句通过崤山函谷关一带的地理位置,以及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最后两句“丈夫要了中原事,未分持竿老钓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收复中原的渴望和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整首诗既有豪迈的气概,又有深沉的忧思,展示了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