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俯瞰蓼蘋洲,人老香山月自秋。
过耳好音堪一笑,伤心往事只轻沤。
休嗟塞上明妃调,且送江头过客舟。
壮士肯为儿女泪,柔肠一任恼苏州。

和疏轩琵琶亭韵

李曾伯咏景抒情诗赏析

在宋代,李曾伯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闻名。他的作品《和疏轩琵琶亭韵》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更表达了他对人生、情感以及历史的深刻思考。本诗通过对高亭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时光流转中人与事的变迁,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淡然态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

注释解析:

  1. 高亭俯瞰蓼蘋洲:高高的亭子,远眺着蓼苹洲,蓼苹洲,指水中或岸边的小洲,蓼草和浮萍交织,景色宜人。
  2. 人老香山月自秋:人已年岁增长,而香山的月亮依旧在秋天里独自明亮。香山,通常指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香山寺,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
  3. 过耳好音堪一笑:美好的音乐响起,却只能微微一笑,意指虽然欣赏到了美好的事物,但内心却无法完全沉浸在其中。
  4. 伤心往事只轻沤:心中承载的伤感往事如同轻微的水泡,随时都可能破灭。沤,即水泡。
  5. 休嗟塞上明妃调:不要感叹塞外的《明皇曲》,这是一首悲歌,用以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无奈。
  6. 且送江头过客舟:暂且为江边的过客送行。江头,泛指江河之滨;过客,旅人。
  7. 壮士肯为儿女泪:壮志未酬的壮士,宁愿为了儿女流泪,形容壮志与亲情之间的矛盾与抉择。
  8. 柔肠一任恼苏州:柔软的肠子任由烦恼折磨,形容内心的柔弱与无助。

赏析:
本首诗作以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为主题,通过高亭上的所见所感,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象及其给人带来的不同感触。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蓼蘋洲”暗示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脆弱,“香山月自秋”则表现了岁月流逝带来的哀愁。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如“伤心往事”与“壮士肯为儿女泪”两句,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之间矛盾的思考。

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李曾伯精湛的艺术技巧,还能深入理解宋代文人的文化情怀和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和总结,展现了宋代文化的一个侧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