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年嗟晚,知非骨已惊。
世纷夸要路,天意罪浮名。
汶上朱轓宠,淮南白发生。
惟馀方寸地,留贮岁寒情。

【注释】

《寄李端明献臣》,作者王绩,是一首五律诗。这首诗是写给李端的。李端是中书舍人李德林之弟,当时官任监察御史。王绩在这首诗里抒发自己对名利地位看得很淡,希望保持自己清高的志趣。

“学道年嗟晚”,学习道术的年龄很晚啊,感叹自己的年岁已大;“知非骨已惊”知道不是骨头已经衰老啊,感叹自己的岁月已经老去;“世纷夸要路”,世间纷繁喧嚣的仕途上,“天意罪浮名”,“天意”就是上天的旨意,上天认为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犯了罪,“浮名”,指虚名,虚名和实际并不相符;“汶上朱轓宠”,汶水之上(兖州)红顶轿子(贵人的车)受恩宠,比喻权贵高车驷马,显赫一时;“淮南白发生”,淮南郡(今安徽寿县一带)的官员们头发都变白了,比喻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惟馀方寸地,留贮岁寒情”,剩下的只有心中这块地方,保存着对寒冷的冬天的感情。

【赏析】

《寄李端明献臣》是唐代诗人王绩所作的一首五律诗,此诗作于唐开皇初年(公元602年)。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曾避乱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归隐于故乡。王绩早年好学,曾举进士不第。晚年隐居于东皋(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其诗多写田园山水、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丽自然。有《王无功集》存世。

首联两句说:学道年华老大,才知功名已非己出。这两句诗是说自己年过半百,才知道自己追求功名并非出于自己的志向。这里用了一个转折,由开头的“嗟晚”到结尾的“非骨已惊”,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愤懑。

颔联两句说:世人纷纷奔波于仕途,而天道却惩罚那些追逐名利之人。这里的“天道”是指天命或天意,即上天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世俗的人们都在争名夺利,而上天则对此感到厌恶和愤怒。这种观念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已经失去了初心,而是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

颈联两句说:汶水之上的红顶轿子受人恩宠,而淮南地区的官员们都已经白发苍苍。这里的“汶水之上”指的是兖州地区,而“红顶轿子”则是形容权贵们豪华的出行方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权贵们的出行方式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淮南地区的官员们则已经因为贪污腐败而变得白发苍苍。这种观念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愤慨。

尾联两句说:只有心中的这片土地还保持着对寒冷冬天的情感。这里的“方寸地”指的是内心深处的空间,而“岁寒情”则是指诗人对冬天的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除了心中的这片空间之外,诗人对于其他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感情。这种观念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地位的追求已经失去了初心,而是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愤慨以及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