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郊陪礼忽三年,目想坛觚切绛烟。
今夕纤萝还不动,百神应到紫宫前。

【注释】

冬至夜斋中不寐遥想郊丘盛礼二首

阳郊陪礼忽三年,目想坛觚切绛烟。

今夕纤萝还不动,百神应到紫宫前。

【赏析】

《冬至夜斋中不寐遥想郊丘盛礼二首》是唐代诗人李郢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被选入“唐人绝句精华”等丛书。

第一题写冬至日的祭礼。冬至为岁尾之月令大节,古人有在此时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周礼·天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冬至时天地俱阴,阳气渐退,故古代常在此日行郊祀之礼。此诗首句点明冬至时节,人们于此日举行祭祀活动。“阳郊”即阳光明媚之郊野之地,“陪礼”谓参加郊祭之礼仪。“忽三年”指自三年前冬至开始至今,其间已三度举行郊祭。“坛觚”(读作 tuó)即土坛、方圭,均为祭祀所用器具,此处借指祭祀用的土制祭坛。“绛”指红色,古人常用以象征喜庆和吉祥。“烟”字既指祭祀时的香烟袅袅升腾,也暗喻祭祀时的氛围庄重而肃穆。“目想坛觚”意即通过观看祭祀所用的土制祭坛,想象其上供奉着神灵。“切绛烟”犹言目睹那红彤彤的香烟缭绕上升。诗人从自己所见所感出发,描绘了冬至日举行的郊祭之景,表达了对祭祀活动的虔诚与尊敬之情。

第二题写冬至之夜的思念。“今夕纤萝还不动”,冬至之夜月亮明亮,皎洁的月光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之上。“纤萝”即细长柔弱之草木或植物,“动”则指摇曳、晃动。“百神应到紫宫前”,冬至为一年之中阴阳交替之时,也是神明降临人间的时刻。诗人想象百神降临于紫宫之前的情景,表达了对神灵降临的期盼与敬仰。

整组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第一题通过对冬至日举行郊祭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虔诚与敬畏。第二题则通过对冬至之夜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神灵降临的期盼与敬仰之情。整组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