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雨忽作,朝来云又晴。
林花洗幽艳,池水湛虚明。
草色侵衣湿,山光入座清。
茅檐正幽寂,啼鸟两三声。

解析:

诗句释义:

  1. 晓晴
  2. 夜半雨忽作,朝来云又晴。
  3. 林花洗幽艳,池水湛虚明。
  4. 草色侵衣湿,山光入座清。
  5. 茅檐正幽寂,啼鸟两三声。

译文:

在清晨时分,我被一阵急促的雷雨惊醒,天空突然放晴。
树林中的花朵沐浴在这清新的阳光之下,显得愈发鲜艳动人。
池水清澈透明,仿佛能映出天空的颜色。
草地上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衣襟,山光洒满了我的座位。
茅屋前的宁静与自然融为一体,几只鸟儿在窗外欢唱。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日清晨。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心境巧妙结合,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首句“夜半雨忽作,朝来云又晴。”生动地描述了早晨的情景。诗人可能在半夜被雷声惊醒,随后又迎来了晴朗的天气。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暗示了生命的活力和变化。

接下来的几行诗,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林花洗幽艳,池水湛虚明。”通过对花朵和池水的描绘,诗人传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花朵在晨光中显得更加鲜艳动人,池水则清澈透明,仿佛能映出天空的颜色。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力的一种颂扬。

诗中转向了室内的环境。“草色侵衣湿,山光入座清。”这里,诗人通过描写草地和山光的变化,传达了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虽然外面可能是狂风暴雨,但屋内却是一个安静、和谐的世界。这种对比使得室内的氛围显得更加珍贵和宁静。

最后一句“茅檐正幽寂,啼鸟两三声”则是对整个场景的收束。诗人通过描写茅屋和小鸟的和谐共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的宁静。尽管外界可能有风雨交加,但诗人的内心却是一片宁静和安详。这种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内心世界的珍视。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宁静的春日清晨。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心境巧妙结合,传达了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