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未苏息,谁与任安危。
腾踏思千里,栖迟尚一枝。
谩劳男子志,空忆太平时。
读罢君诗句,愁端愈上眉。
【注释】
和范迁善见寄三首
《全唐诗》中无此诗,当为作者自编。范迁善:即范阳子,名善,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玄宗时宰相。善善见,即范阳子善见,字茂源。见寄三首:指范阳子善见写给他的三首诗,因原题下有“和”字,故知是作者给范阳子的回信。
译文:苍生尚未安宁,谁又能承担起国家安危的重任。
我思千里之外,你栖息一枝花下。
白白浪费了男子志气,空怀念太平盛世。
读罢范阳子的诗,忧愁之情更加浓厚。
赏析:范阳子是开元时期名相,以贤良闻名于世。安史之乱前,朝廷曾一度对范阳子表示信任,他力主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地方节度使割据,因而受到排挤。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子被贬谪到岭南。诗人在岭南与范阳子的交往中,深感忧国忧民的苦衷,因此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
“苍生未苏息,谁与任安危。”开篇便直抒胸臆,道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苍生,即黎民百姓,意谓天下百姓。这句说:百姓们还没有得到安宁,谁能来肩负起保国安民的重任呢?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谁与”,意为谁能?谁又能够呢?诗人在这里反问句式,语气强烈而愤激。“任安危”,意为担当国家安危,意谓为国家的存亡操心操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腾踏思千里,栖迟尚一枝。”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腾踏”,意谓奔波忙碌,这里形容自己心绪烦乱,日夜为国事所牵挂。“千里”,形容路途遥远。诗人用“思”字,既表达了他对国事的焦虑,也体现了自己思念远方友人的心情。“栖迟”,意谓居住停留。“尚一枝”,意谓仍像一枝树一样孤独地站立着,比喻自己虽身处异地,但心仍系于国事。这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在异地,但心系祖国的情怀。
“谩劳男子志,空忆太平时。”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怀念。“谩劳”,意谓徒然徒劳;“空忆”,意谓白白回忆。“太平时”,意谓太平盛世。这里指的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时期。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不满情绪。
“读罢君诗句,愁端愈上眉。”结尾部分,诗人以读罢范阳子的诗句后的感受作结。“君诗句”,指范阳子的诗句。“愁端”,意谓忧愁的情绪,这里是指诗人读完范阳子的诗歌后产生的感触。“上眉”,意谓忧愁的情绪更加浓厚。这句表达了诗人读罢范阳子的诗歌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家危机四伏的现实情况,从而更加忧心忡忡的心情。
整首诗以“愁”字贯穿始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过去太平盛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同时,诗人通过读罢范阳子的诗句后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危机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