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盖棺方始定,言于陋巷乃为公。
试看倾郭盈襟泪,尽是忘餐振廪功。
荣贵但知崇己欲,文章未必济民穷。
如君厚积人谁忌,惟恐君家积未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要求考生既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又要熟悉诗歌的内容,更要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和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判断其正误。此题要求考生根据诗歌的内容作答,因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结合试题中的提示信息,选择正确的答案。

“事到盖棺方始定,言于陋巷乃为公”,这两句说:事情到了要盖棺定论的时候才能确定下来,要在贫贱之处才能显出一个人的大公无私。诗人以“盖棺”自喻,意谓自己的行为,如能等到死后,人们才来评断是非功过,那就说明他生前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称道的。“言于陋巷乃为公”,诗人又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虽身处陋巷,但决不会忘记为国家、为民族尽心竭力地工作,为百姓造福,而决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一旦富贵了就忘乎所以,只顾自己享受,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这里,诗人用典,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事情到了要盖棺论定的时候才能最后做出结论,只有处在穷困的小巷里才显出人的大公无私,我要在贫贱之中不忘为民造福,决不像有的人富贵后忘乎所以。这表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试看倾郭盈襟泪,尽是忘餐振廪功”,这两句说:看看那些流着眼泪的人,都是因为饥饿而流泪;看看那些因赈饥济荒而流下的泪水,都是为了振救那些因灾荒而饿肚子的人们,他们忘食忘情地做善事。这两句写人们对于赈饥济荒行为的感激之情。诗人通过描写人们在灾荒中受惠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暗示出他对当世政治的不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指,那些流着眼泪的人,都是饥民,他们之所以流泪,是因为饥饿而流泪;这些受惠于赈饥者的人,都是饿汉,他们之所以流泪,也是因为饥饿而流泪。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荣贵但知崇己欲”这一句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之人只知道满足个人的欲望,不知道关心国家大事。这句反映了作者对一些身居高位、不恤民生的人的不满。

“文章未必济民穷”这一句意思是说:文章不一定能够解除民众之苦。作者认为,有些文士虽然有满腹经纶,但并不关心国事,而是整天沉湎于词章之中,吟风弄月;有的则是沽名钓誉,假借仁义之名,行利己之事,这样的文章不但不能解除民众之苦,反而更加加深了社会的危机。诗人对这种文人的态度是极为鄙视的。

“如君厚积人谁忌,惟恐君家积未丰”这两句说:如果你这样长期积累下去,人们还会怎么议论你呢?只怕你的家产还没有积累得很多,如果已经积累得很多,人们又会担心你会不会滥用这些财富。这两句是对前面提到的“文章未必济民穷”的具体分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而不去考虑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即使他拥有再多的财富,也难免受到人们的指责和非议;如果他只图个人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那就会遭人非议。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而不去考虑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发展,那么即使他拥有再多的财富,也难免受到人们的指责和非议;如果他只图个人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那就会遭人非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借用历史典故,讽刺了当时一些高官显贵的骄奢淫逸,歌颂那些清贫的贤臣们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那些身居高位却贪恋富贵的人。诗人通过描写这些人的行为,揭露了他们的贪婪和虚伪。接着,诗人转向对那些清贫的贤臣们的赞美。他们虽然生活清贫,但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愿意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诗人通过对这些贤臣们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含蓄,充满了哲理。诗人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展示了他的思维和视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