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木逢场处,何人肯自还。
只应韩吏部,能道不如闲。

【注释】

竿:竹简。

逢场:遇合,机缘。

何人肯自还:指谁愿意归隐田园。

只应韩吏部: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道:通“导”,引荐之意。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于大历三年(768)春在夔州所作。

诗的开头两句写自己虽身处官场,却心向往闲适恬静的生活。“爱闲斋”点明题意,表明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竿木逢场处”则写出了这种愿望无法实现的原因,即官场上没有合适的机会。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接着诗人以韩愈为例,指出真正懂得隐居之道的人并不多。韩愈曾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为国家除去弊病,那么他自然不会吝惜自己的晚年时光,从而去追求隐居生活。然而,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因此,虽然诗人渴望归隐,但现实却让他难以找到合适的机会。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感慨。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韩愈那样,真正理解并践行隐居之道,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理想似乎离他还很遥远。因此,诗人只能继续在官场中努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隐居之志。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含蓄。通过描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韩愈等人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