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自古幸游多,未必南从山涧阿。
龙虎真藏金鼎火,凤凰从食玉山禾。
云霞落日舒旗帜,琪树西风响佩珂。
伊尹乐耕南亩日,想应高隐碧嵯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作品,理解诗中的思想情感及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本首七绝是一首咏物诗,以“太甲山”为中心意象展开全篇,通过对太甲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君王自古幸游多,未必南从山涧阿。”“君王”,指帝王。《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见汤,既洗马,置酒于庭。”《韩诗外传》:伊尹去莘时,“有莘氏之臣迎伊尹而问曰:子何故去亳适莘?’尹曰:‘我闻有莘氏有女,字叫姜姑,美而无子,吾欲得一士而与处。’‘有莘氏之臣曰:伊尹何人也,而汤师事之?’尹曰‘吾先君吕尚,娶妻为室,三年不御而侍其母。后朝暮代母御御三夫,皆朝暮代之而御者九人。当御之时,进善言于王前;退陈善谋于家前。进善言于王,王听用之;退陈善谋于家,家听行之。如此九年,王乃召吕望而问之曰:‘吕望!寡人欲召公,为之卿相,何如?’吕望对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非一国之天下也。汤有天下,亦将传于子孙,若天之命,岂可执而易也?’于是汤遂立吕望为相。吕望为相之后,修政教而举贤材,百姓大说。又三年,伊尹见汤,汤又问曰:‘寡人赖先人之遗业,承先君之遗命,夙夜祗惧,唯恐有失,今闻圣人来,将以谁授?’尹曰:‘君欲长有国乎?则无以老成人使。欲常享天下焉,则莫如以其子代己。’汤曰:‘然。’伊尹曰:‘臣请三仕无喜,三见公开心,一仕就功,无量厥里準。今惟国君舍此三事者,何治化是以?”汤曰:‘敢问三事何谓也?’伊尹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汤又问:‘外宁必有内忧,而身在尧舜之上者鲜矣。’伊尹对曰:‘昔在圣帝成王之时,有桑谷之异,民散久矣!’”

2.“龙虎真藏金鼎火,凤凰从食玉山禾。”“龙虎真藏金鼎火”出自《周易》,卦辞为“乾”。爻辞为“潜龙勿用”。“龙”是“干”,“虎”是“坎”。上句写“干”,下句写“坎”。两句都属离卦(即“火”),离为日,故云“金鼎火”。

3.“云霞落日舒旗帜,琪树西风响佩珂。”“琪树”即琪花树,“琪”通“琦”,指奇花。“佩珂”指佩带的玉佩。

4.“伊尹乐耕南亩日,想应高隐碧嵯峨。”“伊尹”即伊尹。伊尹曾隐居在伊水旁的南门之外,所以此处用“伊尹”作比。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以“太甲山”为中心意象展开全篇。太甲山是太甲即位的地方,也是伊尹隐居之地。太甲山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通过描写太甲山的美景,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人以“君王自古幸游多”开篇,点明太甲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价值。太甲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游玩的地方,这既显示了太甲山的地位,也暗示了太甲山的美丽。

诗人通过描写太甲山的山水之美,进一步突出太甲山的壮丽。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把太甲山比作“龙虎真藏金鼎火”,“凤凰从食玉山禾”。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太甲山的险峻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太甲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太甲山的云霞和琪树之美,进一步深化了对太甲山的赞美。云霞映照下的太甲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琪树发出的香气让人陶醉。这些描述使得太甲山显得更加神秘而迷人。

诗人通过引用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伊尹曾经隐居在伊水旁的南门之外,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太甲山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这首诗通过对太甲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中所展现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渴望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