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末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二郎山:位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海拔4000多米。
雪纷纷:雪花飘落的样子。
旋卓穹庐:指马上扎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冬。
塞人:指古代居住在边塞的人。
化尽素衣:指冬天过去。
石烟:指积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汽和雾气。洛阳尘:指洛阳的尘土。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岑参,字宗之,南阳郡南阳人,唐代著名诗人、边塞诗人。本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当时岑参任节度判官,出使西域,途经二郎山时所作。
“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开篇即点明二郎山的位置,为全诗定下边塞的背景基调。“二郎山”又名“龙山”,是岷江上游的一座山峰,位于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海拔4000多米。“旋卓穹庐”指的是这里居住的羌族人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学塞人”三字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羌族人民的风土人情,既展现了他们的豪迈气概,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整句诗意为:二郎山下,大雪纷飞;羌族人民,正在搭建帐篷,学习塞人的风俗。
“化尽素衣冬末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羌族人民的深深同情与关爱之情。“化尽素衣冬末老”意味着羌族人民在严寒中度过漫长的冬季,而他们的衣物已经变得破旧不堪,仿佛被冰雪融化后的水流所侵蚀一般。“石烟多似洛阳尘”则进一步描绘了雪后景色,雪后的石头上弥漫着水汽和雾气,宛如洛阳城中扬起的尘土。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让人感受到羌族人民在恶劣环境下的艰辛生活。整句诗意为:羌族人民在寒冬中辛勤劳作,衣服已经磨损得无法再抵挡寒风;雪后的石烟如同洛阳城中扬起的尘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二郎山的壮丽景色和羌族人民的辛勤劳作来抒发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意。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