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仪鼓炉鞴,四山塞气烟。
岂惟草木焦,坐恐土石然。
巴峡再不登,逡巡又无年。
流殍竟何归,卒死填沟渊。
哆吻魏佛狸,积粟窥淮堧。
侥幸一水旱,乘饥扰吾边。
小人不及夕,妄忧杞国天。
敢谓赫赫楚,而无蔿贾贤。

【注释】

二仪:天地。《礼记•郊特牲》:“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朱明,中央曰赤县,西方曰白藏,北方曰玄冥。……是谓五常。” 云安玉虚观南轩感事偶书五首之三,指云安(今四川重庆)玉虚观南轩之事。云安即云安郡,治所在云安,在今重庆市云阳县境。

二仪:天地。鼓炉:炼丹烧炼火候的比喻。

四山:指云安境内的四山。塞气烟:指山间云雾弥漫,气候潮湿,不利于炼丹。

岂惟:难道只有;徒使。草木焦:草木因干旱而枯萎。坐恐:恐怕坐以时日。土石然:使大地、岩石都变得干燥坚硬。

巴峡:即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再不登:再也攀登不上。逡巡:徘徊。又无年:再也没有一年时间了。

流殍:逃荒的百姓。竟何归:最终归向何处。卒死:终于死去。填沟渊:填满沟壑,成为鱼鳖之所。

哆吻:长吁短叹。魏佛狸:北魏国主拓跋宏的小名。积粟窥淮堧:积存粮食想侵占淮南地区。淮:淮水,即淮河。堧:边远之地。

侥幸一水旱,乘饥扰吾边:希望出现一次水旱灾害,以便趁机骚扰我们边境。

小人:指朝廷中那些奸邪小人。不及夕:来不及等到天亮。妄忧杞国天:妄想为杞国上天所忧。杞,国名,在今山东杞县一带。

敢谓:怎敢说是。赫赫楚:显赫的楚国,指宋朝。蔿贾贤:指宋朝名将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曾于绍兴六年(1136)率军北伐中原,大破金兵于郾城(今河南郾城县),收复许多失地,并收复建康(今南京)。后于绍兴十年(1140)十二月被秦桧等诬害,死于狱中,谥武穆。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云安玉虚观南轩感事偶书时所做,共五首,这里选其第三首。此诗是诗人对南宋朝廷中那些奸邪小人的愤恨和不满之情的抒发。

“二仪鼓炉鞴,四山塞气烟”句,诗人把炼丹说成是天地间的一种气象,这是炼丹术士们惯用的手法,意在表明炼丹可以长生不死的道理。但是,炼丹失败后,炼丹者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惩罚,如《太平广记》引《洞天福地记》载,晋武帝时有道士王长君在华阳山修道,“年老求还乡里,帝敕令随山捕猎,经三年乃免”,后来他“遂入山,不复复出”。炼丹失败后遭此下场,正反映了炼丹术在当时社会的危害性。“岂惟草木焦,坐恐土石然”两句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炼丹失败后的后果,即连草木也枯焦而死,大地、岩石都变硬了。这既是炼丹失败的直接后果,也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

“巴峡再不登,逡巡又无年”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逡巡”,犹言徘徊。诗人在这里用两个“又”字表示时间的推移和重复,写出了他进退维谷的困境,表达了他内心极度不安和忧虑的情感。

“流殍竟何归,卒死填沟渊”两句,写流民的悲惨命运。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尽铺张之能事,写出了流民悲惨的结局,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两句,诗人用“小人”一词来指代朝廷中那些奸邪小人,他们妄想为宋朝上天所忧,实际上是在讽刺这些人的狂妄自大和愚蠢无知。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通过对炼丹失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中奸邪小人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全诗语言流畅自然,形象生动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