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来朝拜宠归,琵琶下马册阏氏。
虚传千古和戎话,不道当年虏自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风格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要逐句分析,最后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态度。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从题干来看,此题属于综合考查型的题目,既有考查诗歌的形象,也有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首先指出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本诗首句写王昭君万里来朝拜归,第二句写王昭君下马册阏氏,第三句写王昭君不传虚言的和戎之言,第四句写当年匈奴自衰。

“明妃”指王昭君,她被选入宫为宫女,后来被迫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生下了两个儿子。匈奴与汉朝和亲,以保持边境安宁,王昭君被选为出塞和亲的美女,到匈奴作人质,并被封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出嫁后,远离家乡,长期生活在塞外,过着孤寂的生活。但汉匈两族在和平相处中,也互有往来。王昭君出塞后,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经常派使者向汉求亲。王昭君为了维护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的和睦,毅然决定出塞和亲。公元前33年,王昭君从长安出发,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大漠以北的匈奴单于庭,作为匈奴的“宁胡阏氏”,开始了长达10年的和亲生涯。

“万里来朝拜”,意思是远道而来朝见天子。这里用一“来”字,写出了昭君长途跋涉,克服困难前来朝见君王,以及她对君王的一片忠心。“万里来”三字,不仅表达了昭君长途跋涉之劳,还突出了她不畏艰险的豪情,表现出她的爱国之心和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琵琶下马册阏氏”,意思是昭君下马之后,又用琵琶奏乐欢迎她的到来,册封她为“阏氏”(即“宁胡阏氏”,相当于王后)。这里既写到了昭君下马之后,又写了她用琵琶奏乐欢迎她的场面,体现了她的大方得体和善于交际的性格特点。“下马”二字,既写出了昭君千里迢迢来朝见君王时的辛苦劳累,又写出了她在君王面前的谦恭有礼。“琵琶”“下马”“册”等词语,都富有浓郁的民俗色彩,既写出了当时宫廷中的盛况,又写出了昭君的聪明能干和善解人意。

“虚传千古和戎话”,意思是虚传了那流传千年的和戎之语。这里用一“虚传”二字,表明这虚传的和戎之语是后人附会而成,并非事实真相。“千古”二字,既表明了和戎之语流传已久,又表明了人们对和戎之语的怀疑和不满。这里的“和戎”,指的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率军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使边塞得以安宁。但是,这种安定是建立在战争的基础上的,因此,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这里用一“虚传”二字,表明这些虚传的和戎之语是后人附会而成,并非事实真相,同时也说明人们对此持否定的态度。

“不道当年虏自衰”,意思是不曾料到当年匈奴已经衰败。这里用一个“道”字,表明人们曾一直以为匈奴强大无敌,而没有想到他们却已经走向衰败。这里的“道”字,既是说人们曾一直认为匈奴强大无敌,又是说匈奴已经走向衰败;既是说人们对匈奴的认识存在错误,又是说人们认识到匈奴走向衰败是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的。这里的“自衰”二字,既表明了匈奴曾经的强大,又表明了他们的衰败,同时暗示了汉朝在与匈奴交往中的作用。

【答案】

译文:

万里来朝拜君王,琵琶奏乐欢送归。虚传千古和戎话,不道当年虏自衰。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史实,通过王昭君这一形象,反映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全诗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但感情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