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
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注释】

读圆觉经:指读佛经。圆觉,梵语Buddha-Citta-Vidya,汉译为“圆觉经”。《圆觉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由唐代玄奘大师翻译,是一部阐述诸相唯心和万法唯识的经论。

轮:佛教名词,表示因缘、果报、因果的不断循环。

清净观:佛教用语,指修习禅定以净化心灵,达到清净明净的境界。

上中下期春夏斋:佛教用语。指修行者在一段时间内,根据不同的阶段和需要,分别进行上座、中座和下座三种不同形式的禅坐修行。

本来欲造空虚地:佛教用语,意指修行者追求的是内心的空性与清净,而非外在的物质世界。

那得:佛教用语,意为如何能够做到。

许多缠绕来:佛教用语,意指世俗的欲望与执着,如同缠绕于心头的绳索,难以解脱。

【赏析】

这是一首读佛经的诗作,表达了修行者对于内心清净与超越世俗欲望的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析:

首句“二十五轮清净观”,描绘了修行者通过不断的禅坐修行,逐渐领悟到心灵深处的清净与光明。这里的“二十五轮”并非实数,而是象征性的表达,表示修行过程中的反复与循环。

次句“上中下期春夏斋”,则具体说明了修行者在不同阶段的修行状态。这里的“上中下期”指的是修行者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的禅修活动,包括上座、中座和下座三种形式。而“春夏斋”则是指修行者在特定季节或环境下进行的禅坐修行。

第三句“本来欲造空虚地”,表达了修行者追求的是内心的空性与清净,而非外在的物质世界。这里的“空虚地”象征着一种超越物质、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尾句“那得许多缠绕来”,则是对世俗欲望与执着的批判。这里的“许多缠绕”形象地描绘了世俗欲望如同缠绕于心头的绳索,难以解脱。而“那得”则强调了修行者对于摆脱这些束缚的决心与能力。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于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内心清净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教义中对于心灵净化与解脱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