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自中虚,中虚真不渝。
施为心事业,应对口功夫。
伎俩千般有,忧愁一点无。
人能知此理,胜读五车书。

【注释】:

  1. 大象吟:比喻人的品行高洁。
  2. 中虚:内心空虚,无所牵挂。
  3. 真不渝:真实不变。
  4. 施为心事业:做事要专心致志。
  5. 应对口功夫:应付进退的本领。
  6. 伎俩千般有:各种巧妙的手段很多。
  7. 忧愁一点无:没有忧愁。
  8. 人能知此理:人们如果能了解这个道理。
  9. 胜读五车书:胜过读了五车书。

【赏析】:
这首诗用大象吟的比喻,赞美了一个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品质。诗的第一句“大象自中虚,中虚真不渝”,描绘了大象内心空虚,而这种空虚是真实的,不会改变。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应该是纯洁无暇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

第二句“施为心事业,应对口功夫”进一步强调了做事应该专心致志,应对自如。这里的心事业指的是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应对口功夫则是指应对进退的本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像大象一样,内心充实而不空虚,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从容应对,不受外界影响。

第三句“伎俩千般有,忧愁一点无”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各种手段的看法。他相信人有很多聪明机智的方法,但真正的智者却不会有太多的忧虑。这里的伎俩可能指的是人的各种技巧和计谋,而忧愁则是心灵的负担。诗人认为,真正智慧的人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计谋,也不需要为琐事烦恼。

最后一句“人能知此理,胜读五车书”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提炼。诗人认为,只要人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就足以胜过读五车书。这里的五车书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书籍,而五车书所蕴含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诗人认为,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人们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无需再读那么多的书来积累知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