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恐乡人未甚知,相知深后又何疑。
贫时与禄是可受,老后得官难更为。
自有林泉安素志,况无才业动丹墀。
荀杨若守吾儒分,免被韩文议小疵。

【注释】

却恐乡人未甚知:只怕乡亲们不太了解。

相知深后又何疑:彼此了解得深了,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贫时与禄是可受:贫穷的时候接受俸禄是可以的。

老后得官难更为:年老之后获得官职是很困难的。

自有林泉安素志:有山林泉水可以安放我的素志(指隐居的生活)。

况无才业动丹墀:何况没有才能和业绩,会惊动朝廷的殿堂。

荀杨若守吾儒分:如果像荀卿、杨雄那样坚守儒家的节操。

免被韩文议小疵:避免了韩愈对《送李愿归盘谷序》中“不事权贵,不求闻达”的指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王安之的。诗人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于仕宦生涯的看法和态度。他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首句“却恐乡人未甚知”,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是乡亲们还不一定十分了解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乡亲们不够了解自己的忧虑。这种忧虑并不是出于虚荣心或自卑感,而是一种真诚的自我表达。

次句“相知深后又何疑”,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自己已经和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他们自然应该相信自己,不再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这里的“相知深”,是指彼此之间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而“又何疑”,则表示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础上的。

接下来的句子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贫时与禄是可受,老后得官难更为。”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贫富贵贱的看法。他认为,在年轻时可以接受俸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年老之后,获得官职就变得非常困难了。这里的“贫时”是指年轻时期,“老后”是指年老时期。“与禄”是指接受俸禄,“得官”是指获得官职,这两个词语都表示了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是可受”则是表示这种改变是可以接受的;“难更为”则是表示这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句“自有林泉安素志”,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拥有自己的林泉可以满足他对隐居生活的追求。这里的“林泉”是指自然山水中的清幽之地,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向往的地方。而“安素志”则表示他希望过上隐居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第四句“况无才业动丹墀”,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即使没有才华和成就,也不应该轻易惊动朝廷殿堂的。这里的“丹墀”是指朝廷的台阶,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动丹墀”则表示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是非。

最后一句“荀杨若守吾儒分,免被韩文议小疵”,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他认为,如果能够像荀卿和杨雄那样坚守儒者的原则和节操,那么就不会受到韩愈的非议了。这里的“荀杨”分别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儒家学者荀况和扬雄,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守吾儒分”则表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流畅自然,意境优美深远。诗人通过对仕宦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他的诗句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