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楼深处锁云烟,一锁云烟又百年。
痛惜汾阴西祀后,翠华辜负上阳天。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赏析
- 诗作背景
- 时间与作者:这首诗创作于宋代,作者是邵雍,字曼伯,号安乐先生,曾隐居洛阳天宫寺西的天津桥南。
- 创作动机:邵雍在北宋时期多次被举荐为官,却因健康原因称疾不赴。此诗或许表达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追求。
- 诗句解析
- “凤楼深处锁云烟”:凤凰楼是皇家建筑的象征,此处“锁云烟”意味着政治上的隐退和内心的宁静。
- “一锁云烟又百年”:通过“又百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沉淀。
- “痛惜汾阴西祀后”:汾阴是古代祭祀之地,西祀则可能指对西周文化的纪念或怀念。
- “翠华辜负上阳天”:这里的“翠华”指皇帝的御驾,“上阳天”可能是指代皇宫。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之情。
- 诗意阐述
- 整体意境:诗中展现了邵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凤凰楼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权力中心的远离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 情感表达:诗中的“痛惜”、“辜负”等词汇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 历史与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作为宋代文学作品,该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 思想影响:邵雍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文人,尤其是那些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物外的人。他的诗歌也启发了许多文人墨客进行自我修养和反思。
- 现代启示
- 当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首诗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喧嚣、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方式。
- 个人成长: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的情感和思考,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诗歌,更体现了作者邵雍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长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背景及个人心境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