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无限贵公卿,后世徒能记姓名。
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般声。
【注释】
天津:即指北京的积水潭。古代称水为“津”,故名。感事:感慨时事。二十六首:指作者所写诗篇共有二十四首,加上此诗共二十六首。无限贵公卿:无限的贵官显宦。徒能:只能做到。记姓名:记住他们的名字。唯:只有。下:水落下。古今都作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声音。一般声:同样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借对天津桥下水的观察,抒发了对前朝贵官显宦、后世追念其名的感慨,并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无常的深沉忧虑。
天津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西段路北。明永乐年间(1403—1424)始建,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是元代至正十九年(1359)开凿的北京外城南护城河上的一座七孔石桥。该桥因桥下流过一条小河,又称积水潭桥。诗人通过观察天津桥下的水面,联想到历史上的许多贵官显宦,以及后来的人们只记住他们的姓名而忘却他们的贡献,从而表达出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和当代追名逐利者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时世变迁、世事无常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以景起兴,由景生情。首句点题,用“无限贵公卿”来表明诗人要抒发的是感慨时事的内容。次句“后世徒能记姓名”则承上启下,说明尽管人们能够记住这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但他们的事迹却早已成为过去;第三句“唯此天津桥下水,古今都作一”则是承接上两句而来的议论,进一步说明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只能记得那些贵官显宦们的同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他们的名字。最后一句“古今都作一般声”则进一步点明这种声音就是天津桥下的流水,它既不是古代的声音,也不是现代的声音,而是古今都发出的声音,也就是人们只能记住名字而不能记住名字所代表的贡献。
全篇以咏天津桥下水为线索,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后得出了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之情。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咏物抒情来抒发感慨时事的情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