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丹楹刻桷为,重重自有翠阴垂。
后人继取天真意,种莳增华非所宜。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花以写意。全诗四句,前二句赞美花的天然之美,后二句抒发作者对这种美的非议态度。
“不用丹楹刻桷为,重重自有翠阴垂。”首联两句,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颂花树,不因繁饰而失其天然之美。
“后人继取天真意,种莳增华非所宜。”次联两句,诗人认为后人在花树上加雕琢、加修饰,是违背了花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律。
注释:
丹楹:红色的屋柱。古代帝王宫殿多用丹漆涂饰楹柱,故称。
翠阴:指浓密的树荫。
“后人”一句,指宋人赵秉文。赵秉文《题李公择花庵》一诗中说:“李公择花庵在城北,有古柏一株,枝叶扶疏,幽香馥郁,可与王猷之梅比美。余常爱之,欲结庐其中,而公择不许。”赵秉文本人好学,曾隐居于终南山(今陕西周至县),他写的这首诗就是描写终南山上的松柏和梅花的。
赏析:
本篇以“和君实端明花庵二首”为题,应是和赵秉文《题李公择花庵》诗的唱和之作。诗中以花树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崇尚,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人为雕饰的反感和批判。
首联“不用丹楹刻桷为,重重自有翠阴垂”,诗人以花树为喻,赞颂其自然之美。丹楹刻桷,指的是华丽的宫室,这里用来比喻人工雕琢的花树。翠阴,指的是浓密的树荫,用以形容花树茂盛、生机盎然的样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赏和推崇。他认为,花树不需要人为的装饰和雕琢,它的自然之美已经足够吸引人。这种自然之美,就像浓密的树荫一样,给人带来阴凉和舒适。
颔联“后人继取天真意,种莳增华非所宜”,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花树自然的美的理解和追求。后人,指的是后来的人或者事物。继取,即继承、效仿的意思。天真意,指的是自然、纯真的美。种莳,即种植、培养的意思。增华,指的是人为的修饰和雕琢。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认为,虽然后人可能会模仿并继承花树的自然之美,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最适宜的。因为,花树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纯真的存在,它无需过多的人为雕琢。如果过度地人为修饰和雕琢,反而会失去它的自然之美,变得矫揉造作。
整首诗通过对花树的自然之美的描述和表达,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和追求。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不要过度地人为干预和破坏自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