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从来号别都,能容无状久安居。
众蚊多少成雷处,一拂何由议扫除。
【注释】
- “依韵和宋都官惠棕拂子”:这首诗是应诏作的,宋都官指宋之问,他曾任洛州长史。惠棕拂子,是宋之问在长安所居的住所名。
- “洛阳从来号别都”:洛阳自古就被称为天下之中,为天下之都会。别都:即别首都,这里指洛阳。
- “能容无状久安居”:能:能够。安:居住。无状:没有定形。长久安居:在这里指长久居住在洛阳。
- “众蚊多少成雷处”:蚊:蚊子。雷处:像雷一样的地方。比喻蚊虫多的地方。
- “一拂何由议扫除”:拂:用手抹去。何由:哪里。扫除:清除。比喻用手轻轻一拂就可以消除蚊虫。
【赏析】
此诗以咏赞洛阳作为主题。首句“洛阳从来号别都”,直承首句而发。洛阳古称“九朝”之会都,自春秋以来一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号称天下名都,故诗人开篇便点出其名。次句“能容无状久安居”一句,承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洛阳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能容纳各种不同情况的人长期居住。这两句诗既写出洛阳的历史特点和地理优势,也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三、四两句则是写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众蚊多少成雷处”,意思是说,蚊子聚集的地方,就像打雷一样,发出震天巨响,让人心惊肉跳。“一拂何由议扫除”,意思是说,只要用一挥拂,蚊子就会立即消失,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手段去打扫。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洛阳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卫生问题的忽视和轻视。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洛阳的描述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