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
每有宾朋至,尽日闲相守。
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
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久。

【注释】

①新法:指王安石变法。

②尝(cháng)苦樽无酒:曾想喝酒而没有酒。樽,酒器。

③宾朋:客人朋友。

④丐:乞求。

⑤典衣:典当衣物,卖衣服。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当时苏轼被贬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岛)。这首诗是他在贬所时所作。诗人借“饮酒”一事,抒发自己被贬后对朝廷的不满和牢骚。全诗以“无酒”为线索,表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失意心情。首联写自己曾经想喝酒而没有酒,暗含因新法施行,百姓受难,自己无法解忧的无奈之情;颔联写客人来访,自己却只能闲待着,表现出自己与世隔绝的孤寂;颈联写自己向人乞求买酒也无人应允,反映出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感;尾联用典说明自己即使把典卖的衣物赎回来也不会再饮酒,表明自己对新法的反对态度及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之悲愤。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因为新法施行,百姓受难而想喝酒却无酒喝。新法实施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艰难困苦,苏轼本人也因新法受到牵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此时心情烦闷、郁闷、失意、惆怅,因此想喝酒来排遣愁情。然而,新法的实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百姓怨声载道,连平时想买酒都没有地方可买。

次句承接上句,写自己虽然想喝酒,但因新法的施行导致社会不安定,百姓受难,自己无法解忧,因此想喝酒也没有酒喝。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因新法施行,百姓受难而无法解忧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新法的强烈不满。

第三联写自己虽然想喝酒,但客人来访,自己却只能闲待着。这一联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的孤寂。在被贬期间,苏轼常常感到孤独、寂寞,难以排遣心中的愁情。他常常独自漫步在江边,欣赏美景之余,也感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这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常常伴随着他度过每一天。

第四联写自己向人乞求买酒也无人应允。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感。新法的实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艰难困苦,而苏轼本人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常常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无法与人交流沟通。因此,当他想要向人乞求买酒时,也得不到回应。

尾联用典说明自己即使把典卖的衣物赎回来也不会再饮酒。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新法的反对态度及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之悲愤。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被贬期间的失落与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