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甲如荼护此台,玉颜憔悴锦帆来。
一蹊香草无蜂过,千里空葭有雁回。
响屧藓埋丹凤迹,缕衣花变粉蛾灰。
谁知子夜歌残日,树满西山似绿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采莲曲》。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缯甲如荼护此台,玉颜憔悴锦帆来。
- “缯甲”指的是华丽的战袍,这里比喻为保护着这个台子的华丽装饰。”护此台”意味着这些装饰是为了保卫这个场所。
- “玉颜”指的是美人的容颜。”憔悴”形容容颜枯瘦、精神不振。
- “锦帆”指用锦做成的船帆,通常与水上活动有关。
- 一蹊香草无蜂过,千里空葭有雁回。
- “蹊”指的是小道或小路。”无蜂过”表示小路周围没有蜜蜂飞过,可能因为蜜蜂被某种气味所吸引,或者这里并没有蜜蜂出没。
- “千里”形容距离之远。”空葭”指的是长在水边的芦苇。”有雁回”表明虽然芦苇很美,但并没有鸿雁归来。
- 响屧藓埋丹凤迹,缕衣花变粉蛾灰。
- “响屧”是指走路的声音,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声音在石头上回荡的情景。”藓”是一种苔藓植物,常用来形容山石上的青苔。
- “丹凤”指的是红色的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鸟。”迹”指的是足迹。”缕衣”指的是细薄的衣服。
- “花变粉蛾灰”形容衣服上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如同蛾子身上的粉末一样。
- 谁知子夜歌残日,树满西山似绿苔。
- “子夜歌”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首古琴曲名。”残日”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
- “树满西山”形容树木茂盛,几乎遮住了整个西山。”似绿苔”指的是树木的绿色和泥土的暗色相混合,就像覆盖在地面上的绿苔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画面。诗中的“缯甲”和“锦帆”,象征着华丽和繁荣;“玉颜”和“锦帆”则表达了美人的美丽和哀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将石头比作“响屧”,将花草的变化比作“缕衣花变粉蛾灰”。这些细腻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最后,诗人以“不知子夜歌残日”结束全诗,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